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病情诊断 > 忽视糖尿病治疗当心失明

忽视糖尿病治疗当心失明



很多人都觉得“糖尿病就是血糖的事情,说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杀手’还在情理之中,怎么也能和眼病扯上关系呢?”因此对护眼缺乏重视,等到真的出现了问题才后悔莫及。其实,糖尿病给眼睛带来的危害,一点都不比对血管、肾脏的“伤害”小。“糖尿病患者的致盲率是普通人的25倍,全世界有一半失明者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这在医学界早有共识。

  因此,糖尿病眼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病人生活质量的并发症之一,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案例:

  43岁的的晴阿姨患糖尿病多年,几天前,她的眼前除了一片红光外什么都看不见了。医生检查发现,她是糖尿病导致眼部血管病变,进而失明。

  原来,晴阿姨患糖尿病近10年,平时很少监测血糖。眼科医生介绍,由于晴阿姨长期高血糖,血液异常成分多,代谢紊乱,导致血管组织结构异常,功能失调,使眼底视网膜的血管出现病变。刚开始是视物模糊,发展到后期,眼底反复出血导致视网膜脱离,从而失明。

  致糖尿病眼病患者失明的“三大杀手”

  糖尿病性眼病贯穿于糖尿病的各个不同时期,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骤盲白内障、视网膜脱离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最严重并发症,因此被冠名为糖尿病致盲的“三大杀手”。

  青光眼致盲数占盲人总数的20%。青光眼的种类繁多,其中最难治的要首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来势凶猛,痛苦之时常常痛不欲生,治愈率极低。糖尿病性青光眼多属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常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晚期,视网膜的缺血改变导致虹膜新生血管形成,继而引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称为糖尿病性白内障或并发性白内障,在糖尿病并发的眼病中居第二位,是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血糖高、房水渗透压发生改变以及代谢紊乱所产生的毒性产物有关。糖尿病性白内障若在发病初期及时地控制血糖,变浑浊的晶状体可以部分恢复透明。晶状体一旦完全浑浊只有依靠手术复明。若治疗不及时,很快即可致盲,因此称为骤盲白内障。本病是可以预防的,控制血糖、定期复查、及早处理眼部并发症,即可避免走向“黑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终点是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分为六期,随着糖尿病病程和病情的不断变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逐渐加重,血糖升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的催化剂。当出现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时,在相应范围内产生了盲区——视野缺损。一旦视网膜全脱离将导致全盲。

  定期检查是预防糖尿病眼病的关键

  据调查显示,糖友在发病5—10年的时间里,糖尿病眼底病的发病率超过5成,不少糖友平时只注意治疗糖尿病,很少主动去检查眼底,往往错失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

 专家解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共分六期,早期眼底只有一些小动脉瘤,小片出血,渗出等改变,病人的视力可能很好,不容易发现。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黄斑水肿、玻璃体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改变时,视力就会出现严重的损害,而且有些病人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视物模糊、眼胀、眼前黑影、双眼复视,应及时到眼科就诊,尤其是发病超过5年以上的患者,医院检查眼底,发现眼部并发症并及时治疗。

  另外,如果有近期食量、饮水量激增,体重和体力明显下降,糖尿病家族史或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确诊糖尿病、病史一年以上情况,医院接受检查,以防糖尿病及眼科并发症的发生。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眼病导致失明分为两大类:可避免的失明和不可避的失明。可避免的失明是可以经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避免盲目的发生,而不可避免的失明是病因复杂较难治疗的眼疾。

  糖尿病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等致盲眼病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避免盲目发生,而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和一些严重视网膜血管性病变等致盲眼病属于较难避免的致盲因素。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医学研究已证明,视网膜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饮食高脂、高糖,运动减少,经常接触强光刺激等,是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常见原因。因此,专家建议,中老年人预防视网膜病变需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1、注意饮食清淡,不宜食用高脂、高糖食物;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避免或减少紫外线、强光的刺激,不要长时间注视光亮的屏幕;

  4、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的形成,是来自身体对糖的需要!当身体出现紧张、压力等应激状态的时候,由于应激所造成的能量缺乏,导致对糖的需求提高,身体需要通过糖提供足够的能量以便应激。

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启动一系列反应,来维持高血糖状态,来保证大脑和四肢在这样的状态下,能够强化工作——动物出现应激反应,就会启动一个特定的模式——交感神经兴奋,带动恐惧--对抗--逃跑模式的发生,这个模式要求身体能够迅速提供大量的糖来释放能量,保证动物可以逃离“敌人”的追杀!只是动物总是在真正遇到危机的时候,才启动应激系统保命,而人,却会因为想象、因为不开心、生气而启动应激系统,所以,人进入应激状态非常频繁,在压力下尤其如此。

糖的需求提高,迫使身体释放大量的胰高血糖素,并将肝糖分解为糖进入血液,同时,将体内的蛋白质、脂肪也分解为糖(这就是糖尿病人消瘦下来的原因),导致血糖升高。可是由于人类的应激并没有真正去战斗、对抗和逃跑,所以,没有大量的运动消耗,也就是说,制造出来的糖并没有及时消耗掉,又不断地制造这种“假消息”给身体,让身体紧张、压力、应激!于是,血糖的浓度就不断上升!这就是身心分裂导致的结果。

研究人体的工作机制,就会发觉,体内的一切工作,都起源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行为!不是身体出了问题,而是思想与行为出了问题,身体很无辜。

现代人,经常不吃早餐,就是引发糖尿病的一个关键因素!这类人群不仅包括富贵一族,也同样包括穷得叮当响的人!不吃早餐,导致低血糖,低血糖,就必定引发身体提高血糖。从哪里来的血糖?从身体的肝脏存储,以及肌肉存储中分解,而分解出来的糖,又因为消耗太少,只能够转化为脂肪存储在皮下组织和血液中,这样就导致早期的肥胖和血液循环障碍!增加心脏负担。

实际上,从身体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就会发觉,身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早餐没吃够,中餐没吃够,晚餐不但乱吃,而且同样没吃够——蔬菜不够!水果不够!肉有的人够,有的还是不够,唯一超标的只有米面!

压力的不断出现,引起应激的不断需要,导致身体不得不为你准备更多的糖,血糖的升高,并不是疾病发生了,而是一种压力状态下的工作方式——持续的压力状态,所导致的这种变态反应,形成了长期的高血糖,长期的高血糖,没有被合理消耗,导致血液粘度上升,脂肪浓度也上升!危机出现!

降血糖药和胰岛素,是有趣的发明,所以患者必须每天服用或者注射!因为使用药物和胰岛素,等于和身体的忠诚作对,身体忠诚于为了应激而把血糖升高,而药物及胰岛素将血糖降低——但是并没有把压力降低也没有把应激状态消除,身体服从于内在的应激命令,只能够用更大的代价来释放糖——于是肝脏受损,导致肝硬化,于是内分泌紊乱,于是血液粘度上升阻碍血液流动!加上身体被迫不断将蛋白质转化为糖,又导致代谢问题,大量的尿酸出现、尿蛋白升高,引起肾脏功能损伤!

用胰岛素及药物控制时间越长,并发症就越多,对生命的威胁越大!医院将病人训练成指标动物!病人不关心身体的状态,只关心指标,指标一高就恐惧,指标一降就高兴!可惜,这种方法,实在可笑,病人必须不停地吃药——身体提高血糖满足应激和压力需要,药物降低血糖,破坏身体的工作,身体继续忠诚地干活,药物继续把身体干完的活破坏掉——药物把身体当作敌人,终于血糖降下来,而身体整套机制以及涉及的器官,也就全部受到伤害——只能够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

糖尿病的关键,就是多吃大量的蔬菜和水果,来保证血糖可以稳定,调理初期,宁可保持血糖是高的,也不要让身体进入低血糖,记住,糖尿病本身根本不需要担心,需要担心的是并发症,医院也会告诉你——既然如此,就不要害怕高血糖,而是要害怕低血糖。高血糖短期不会带来危险,但是低血糖则会导致致命风险并导致身体进一步增加糖的需求。

放松训练及缓解压力的调理,是糖尿病人摆脱疾病的核心,因为只要你在制造紧张和压力,就制造了应激的需求,有应激的需求,就引发高血糖的需求!这就是恶性循环!

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的供应,可以保证身体能量的充足,而不需要通过破坏身体细胞所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来转化糖,身体器官组织就不会受到损害。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目前已有+用户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nqjpo.com/bqzd/1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