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病情诊断 > 泉宜之计建设科技杂志2015

泉宜之计建设科技杂志2015



著名青少年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pf/mipso_4694654.html

“泉”宜之计

——济南之旅思考“海绵城市”

本刊记者古春晓

水脉、文脉、城脉、命脉;

古泉、名泉、保泉、救泉!

泉城济南,一座因泉而名的城市,一座因泉而累的城市,一座为了保护泉水而改喝黄河水的城市,一座害怕挖断泉脉而迟迟未修地铁的城市,真是委屈求“泉”。

济南三大名胜——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命系一个“泉”字:南部千佛山作为地下水水源地,成就了趵突泉等“七十二名泉”,众多泉渠流入护城河,最后便汇成城内最大的泉水湖——大明湖。

然而千佛山一直被“水泥森林”步步紧逼,城区“七十二名泉”也频频告急,曾经的内城“济南府”早已被一座更大的济南市“围城”。假如南控难控,趵突无泉,护城无河,大明无湖——城将何城?所以护泉就是护城,保泉就是保城!

从泉之城的市情,到泉之困的危情——为了力保名泉,济南市多年来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可谓“泉”力以赴。就在国家住建部等三部委联合推出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中,通过竞评跻身首批16个示范城市的济南市,又将“促渗保泉”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今年7月上旬出差济南,在目睹“天下第一泉”濒临停喷的失望之余,也引起了记者对泉城地理特征与人文历史的探究,以及济南城市发展与水文变迁的思考——如何更好地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实现人水和谐与泉城和谐?

泉之城境——文脉所系

7月10日,济南趵突泉公园,国家AAAAA景区,笔者花40元门票只看到一潭止水,三个泉眼完全不见水花,水面十分平静。

济南三大名胜之一趵突泉(资料图片)

年7月10日记者现场拍摄

趵突泉名列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其美名由宋代文学家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任齐州知州时所赋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用“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描绘趵突泉。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诗赞“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诗赞“平地涌出白玉壶。”《历城县志》对趵突泉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明代文学家蒲松龄则评价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康熙皇帝观赏趵突泉后御题“激湍”二字,公园南大门上“趵突泉”三字为乾隆皇帝御笔,因此趵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常言道:“不饮趵突泉,空负济南游!”记者到此一游连观泉都未能如愿,更不用说饮泉了。面对网上舆论与游客的叹息,济南名泉保护办公室极力解释说趵突泉并未停喷,只是喷涌乏力,还创造了一个新词汇叫做“视觉停喷”。

实际上每年春夏之交,都是济南“保泉”的严峻时节。主要是因为冬春季节降水量偏少,地表水下渗回灌不足,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根据历年数据,趵突泉水位一般进入3月份就开始急剧下降,在汛期来临前一般要下降60厘米左右,甚至接近28米的红色警戒水位。所以每年3至6月,济南市都要开展“百日保泉行动”,并启动应急保泉措施:主要是利用水库向渗漏带河流放水回灌补源,并严控严查地下水开采。如果趵突泉真的跌至27.01米停喷线时,将会立即封闭泉口(否则池水会倒灌地下),这才算是趵突泉停喷的真正标志。

“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一,然而如此季节性的著名景点,是否也应像其他景区一样实行旺季淡季两种价格呢?也许只有外地游客不明究里,实际上济南的“泉事”动态早已成为整个泉城的“城事”信息:攸关气象,命系晴雨,全天候水文记录报告,全方位水情新闻报道。为此,济南市政府大厅还专门设有一块泉群水位显示屏。

笔者慕名游览趵突泉当天,也就是7月10日中新社报道的济南“泉事”新闻,标题为《济南趵突泉连续33天破“红线”名泉盼雨解渴》:“受持续高温干热以及降水少的影响,拥有72名泉的泉城济南近来频遭泉水停喷危机,趵突泉水位10日降至27.43米,已连续33天低于停喷红色警戒线。济南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若济南未来没有有效降雨发生,泉水水位将继续下降,泉群将面临停喷危机。”

济南大三名胜之一大明湖

济南历史上水量十分丰沛,这座拥有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之称的“泉都”,自古就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誉。在趵突泉附近还散布着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皇华泉、杜康泉、白龙泉等30多个名泉,构成了趵突泉泉群。历代帝王和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美文佳句、碑文石刻和楼台亭榭,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其中漱玉泉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居住泉边,著有文集《漱玉集》而得名,现趵突泉公园内建有李清照纪念堂,由郭沫若题写门联。老舍先生《趵突泉的欣赏》等美文更是脍炙人口。

除了城区内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外,市区周边还分布着另外六大泉群。盛水时节,泉流涌动,姿态万千,精彩纷呈。众泉溢出的泉水在城区形成诸多溪渠,纵横交错,形成密致的市井水系,使这座北方城市宛如江南水乡。由泉水汇流而成的大明湖,是国内唯一的泉水城中湖,水质清澈,岸柳映波。济南园林兼具中国园林“北山南水”之所长,泉水还成就了济南的市花荷花、市树柳树以及市鸟鹭鸟。现在大明湖与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三大名泉已通过护城河连通形成环型水系,并推出了环线游船游览观光项目,总称“天下第一泉”风景区。

济南名泉黑虎泉

古往今来,清冽甘美的泉水滋养着世代济南人民,泉水可烹茶煮饭,门前可洗菜浣衣。泉水与济南市民息息相关,和谐相处,赋予了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灵动的生活气息。泉生济南,泉兴济南。济南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生态环保、园林水利、旅游开发、城市建设、城市品牌、社会发展等都与泉水密切相关,形成了独特的泉水文化和泉城文脉,成为济南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泉水与城市和谐共生,泉城人都满怀爱泉之情,倾尽保泉之力,使之世代延续。

济南名泉——五龙潭

为什么济南多泉群?这与济南的地质构造与地理环境有关。城市的南面是著名的千佛山,也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北面是平原,济南城正好位于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交界线上。山区地下的石灰岩层由南向北倾斜,且多裂隙和孔穴,能储存和输送地下水。而平原地下的花岗岩层又很密实,在东西北三面形成阻水岩体,地下水流到市区地下碰到阻挡便沿缝隙上升,在较高的水压下涌出地面,就形成了济南城区众多泉群。得天独厚的泉水是大自然赐予济南人的福祉,更是源远流长的宝贵资源。

泉之困境——命脉所系

趵突泉是地理上典型的自流井,它的停喷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济南市区泉水流量一般在30万—35万立方米/日,泉群常年喷涌不息。随着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多,加上天气原因,趵突泉于年首次出现季节性断流,年首次出现跨年度断流。从年开始趵突泉连续3年在3月至9月间断流,被称作“半年泉”。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不论丰水年还是平水年,趵突泉都出现了或长或短路的停喷。年3月14日至年9月17日,趵突泉创下了连续停喷天的历史纪录。年3月3日至年9月5日,又连续停喷天。在加大地下水保护及放水回灌补源等措施后,趵突泉自年9月6日复涌,至今已持续喷涌12年。

年至年趵突泉连续停喷多天

济南市全城全民保泉经历了几个阶段:年之前,泉城喝泉、观泉两不误。年趵突泉出现停喷后,济南市采取“采外补内”方针,在东郊西郊建设新的水源地。年后,济南市上马引黄工程,投巨资兴建了鹊山、玉清两大黄河水库,于是济南人由喝地下水改为喝黄河水。目前济南饮用水源90%为黄河水,6%为水库水,还有约4%的地下水。年后,城区四大泉群连续喷涌至今。泉水虽然保住了,但是生在泉城却喝不到泉水,保泉的结果是泉水只能用于观赏游览,这无疑成了济南人最大的尴尬与无奈。

济南引黄水库玉清湖

进入年代,持续的干旱导致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而且随着济南市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用水变得相当紧张。年济南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保泉办公室,通过行政手段加大“保泉”力度。首先是大规模封井保泉,限制开采地下水,在二环以内陆续封闭了多眼自备地下水井,其中深层井眼,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近千万立方米。年9月,济南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年4月,为挽救不断下跌的地下水位,确保泉水持续喷涌,济南市政府制定实施了一套黄、橙、红水位应急预警系统,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泉水持续喷涌。其措施之一就是回灌保泉:当水位跌至相应的警戒线时,就调用卧虎山水库水给玉符河等渗漏带回灌补给地下水,每年放水近万立方米,同时核减各单位用水指标,严控私采地下水,以保持地下水位稳定。

济南地下水主要水源地千佛山日益城市化

地下水开采虽然减少了,但是济南城区面积的急剧扩大对泉水带来的影响却更为深远。济南泉域地下水补给区范围内存在24个强渗漏带,可以把地表水快速补充到地下。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24个强渗漏带已有5个完全被覆盖和硬化,丧失了地下水补给能力;另有5个正在大规模开发建设,补给能力危在旦夕。特别是随着南部山区的开发,泉水直接补给区的渗漏补给面积与50年前相比减少了75平方公里。南部山区不仅是泉水水源所在,同时也意味着泉水污染源头也在南部山区。所以说济南“保泉”从根本上要保护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不仅要保“量”,还必须保“质”。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直接补给区内不透水面积每增加1平方公里,就会减少入渗地下水25万立方米,多增加45.73万立方米地表径流。对于“保泉”来讲,可以说对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是不可逆的。

泉之生境——水脉所系

济南保泉,一方面要“开源,一方面要“节流”。先是要让地表水渗下去,才能使地下水上得来。有鉴于此,济南市又迎来了一个“利好”机遇,迎来了一个既有利于“保泉”又有利于整个城市水系统构建的新概念——这就是“海绵城市”。因记者所供职的建设行业媒体刚好与此有关,所以当记者站在趵突泉边失望于一潭静水之时,不禁感叹:泉城济南太需要建设“海绵城市”了!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要让城市像海绵体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吸收、渗透、存蓄、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在干旱缺水时可将蓄存的水释放(抽采)出来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从而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等多重目标。

“海绵城市”示意图

“海绵城市”既是一个新提法,也是住建部门一直在倡导引导的城市规划建设新理念——这就是“低影响开发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尽量不让水文条件受到太大影响,让雨水径流量尽量不发生太大变化,是一种新的雨水管理思想与技术体系。如深圳光明新区自年成立以来,便将低影响开发模式作为创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核心工作,并于年被住建部认定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近年来,由于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污染、地下水超采等大城市病愈发突出,“低影响开发模式”变得更加势在必行。

特别是每年汛期,我国多个城市都要遭受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且灾害规模、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均呈上升态势。以年为例,县级以上受灾城市数量达到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35.4%),城市受灾人口超过万(其中伤亡人)。城市积水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但从根源上讲是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大量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也就是改变了地表径流量,从而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城市内涝事件频发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仇保兴博士认为:市政雨水传统的“快排”模式,实际上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通过“自然积存”,来实现削峰调蓄,控制径流量;通过“自然渗透”,来恢复水生态,修复水的自然循环;通过“自然净化”,来减少污染,实现水质的改善,为水的循环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建设“海绵城市”是系统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对传统城市排水思路的一次革新。

海绵城市下沉式草坛

在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新论述: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水问题的科学论述,将“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到了国策高度。住建部于年11月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路径、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分解和技术框架。根据《指南》要求,今后将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透水路面

年12月,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每年分别补助6、5和4亿元);年1月,三部又联合印发《关于组织申报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财办建〔〕4号),正式启动申评工作。通过竞争性评审,排在前16位的城市(城区、县城)被列入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泉之新境——城脉所系

济南市在申评“海绵城市”的诉求中,提出要一并解决保泉、防涝、治污及水资源利用四大问题,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泉城,可见济南市在面临城市水问题通病的情况下,更是将“保泉”这一特殊市情放在了重要位置。济南市政府于年启动济南名泉“申遗”,并于年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而申遗的关键就是必须保证泉群持续喷涌。济南市一方面水源不足,一方面又频遭强降雨袭击:如年“7.18”特大暴雨灾害造成多人伤亡,引起全国强烈

转载请注明:http://www.nqjpo.com/bqzd/1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