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病情诊断 > 医患沟通,一门深邃的技术

医患沟通,一门深邃的技术



  针对近年来激增的医患纠纷以及医患矛盾,今年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大会上新设了医患沟通技巧专题。全国各地众多眼科专家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分别从各类眼科疾病的角度分享了他们在与患者沟通中的心得体会。整个专题会议精彩纷呈,以下为部分内容与读者分享。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张秀兰教授专门分享了自己和青光眼患者的沟通技巧。

  青光眼患者具备的性格特征早已被大多数眼科医生所熟悉。典型的粘液质性格:固执,敏感,“疑神疑鬼”,抑郁寡欢,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尚未见青光眼显著体征,但见“青光眼性格”;而胆汁质患者则大多性急,容易兴奋,烦躁,“爱上火”,“脾气燥、难沟通”。

  事实上,人们已经认识到,情绪波动大可能成为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诱因,情绪不稳定(如焦虑、失眠、易怒等)有可能会加重病情进展,另外病情变化也会加重情绪负担。青光眼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闭角型青光眼组明显高于开角型青光眼组。

  青光眼疾病具有哪些特点呢?青光眼疾病本身复杂、发病机制多样化,类型很多、治疗牵扯面广且复杂,药物治疗讲求连续性和终身性,手术复杂、精细,除了技巧,还得“好运气”,因为,即使手术再漂亮,也常出现“浅前房”,偶尔还遭遇“恶性青光眼”,而并发症处理更是棘手……

  面对青光眼患者性格和疾病本身的特殊性,除了要具备高超的诊治水平,和青光眼患者沟通也是一门必备的学问。

  如何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一、与青光眼患者沟通,除了   二、对初诊患者,要特别体现理解、同情的人文关怀。有研究发现,人们面对死亡心理有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这个观点现在已不局限于死亡,人们普遍认为,任何重大心理创伤引发的悲伤情绪都会经历同样的心理处理过程。所以初诊青光眼患者也可能面对以上五个心理阶段。

  三、如何让患者接受青光眼的事实和告知青光眼有多严重是有技巧的:(1)图文并茂地解释病情,最好结合示意图。比如,青光眼患者往往搞不懂视力和视野的区别,视力1.0,视野也可以管状视野,连走路都走不稳。把视野图摆给患者看,告诉他白的看得见,黑的看不见(Hamphrey视野图),让他亲眼感受自己的视功能有多差,告诉他,即使视力好,也要定期查视野;(2)张弛有度,最好给予患者理解的时间和空间;(3)以理服人,做眼压、视野、UBM、眼底照相检查等直观呈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4)旁敲侧击,对年老以及理解有困难的患者,可以做好家属的教育工作。

  四、如何让患者配合自己的治疗的技巧?患者教育最重要!这些教育包括告知病情的严重性、药物或手术治疗方案、药物存在的眼部不良反应、手术可能风险和术后并发症、长期和规则随访的必要性,类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几个误区:(1)患者只关心眼压,忽略了视野的定期检查,有的是不清楚视野检查的重要性,有的却以为医生在做创收。所以,作为医生,需要给予一定的解释,解释青光眼的损害不可逆和隐匿性,可配合视野一步步损害进展的图片展示给患者。(2)自己“做医生”、自己“调药、停药、减药”。事实上,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比如:药水一天两次,自行改为“一天一次”;自己试试停几天,再用回去,认为可以减少“副作用”;药水用完,以为“不需再用药了”;感觉舒服,自行停药;感觉“没效”,自行增加用药次数;药水不是“药”,只有口服药才是“药”等等。作为医生,最好把有代表性的因自行停药、或不规则用药、或用药不足导致的视野逐渐恶化的图片展示给患者,让患者明白道理,学会规律用药。(3)来诊当天或前几天自行停药。这个现象也很普遍,见于90%的患者,其中不乏文化程度高的患者。他们认为“我一想到看医生,就特意把药停了让医生看看”。殊不知,停药后眼压会反弹;此时眼压不能真实反映用药控制的情况;一般停药2周以上才能看到药物被“洗脱”的效果;医生调整用药时受到干扰,是加药、减药、还是换药,都没有很好的基线对比。(4)不带药来看病。“医生没交代带药!”、“不知道要带药”、“病历上不是有记录吗”、“你(医生)自己不会看病历吗,干嘛问我?”。面对这些“胆汁型”患者的反问,你还得耐心解释,告知他/她,“医生需要在原来用药基础上进行加药、减药、或调整用药,需要告诉你1号药停用,继续用2号药,3、4号减少次数……你能记住吗?不能记住,只能重新开处方,按照现有处方上的要求执行……(5)“一袋子药水治病”。由于患者每次看病不带药,也不告知医生自己用什么药,加上医生不清楚患者之前用药史,结果往往出现一个医生开一堆药(一袋子),患者就把“几个袋子的药水”轮流用……这里面,教育很重要,也非常考究医生的责任心。虽然患者多、门诊时间短,但在处方前,还是需要耐心询问病史、了解用药情况等。总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患者摒弃看病“误区“,听从医生指引、定期复查。

  五、青光眼患者术前沟通同样至关重要。术前与患者的沟通(术前谈话),包括手术同意书的签署,是十分重要的。手术是两厢情愿、共同面对、共同承担风险的一项劳动。这项劳动,光靠医生努力不行,很多时候患者的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这时,术前谈话我们可以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人的形式,展示图片,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简明清晰地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和可能风险。把话说在前面,才能解除患者疑惑,争取最大的配合。

  1.为什么术中禁忌“紧张”?因为一紧张,眼内后头的东西会往前挤(后房压力高,往前挤压前房),我们无法进行手术操作。

  2.为什么手术不容易成功?因为我们手术需要做一个滤泡,让眼内的房水能顺畅流出。但年轻人、小孩、多次手术的人,长瘢痕特别快、特别厉害,把手术口(滤泡)给堵死了,手术就失败了(瘢痕化了)。所以,手术后护理很重要,特别是术后第一个月(就是长瘢痕最厉害的时候),我们还要给您做许多操作,比如拆线、按摩等等,按时复查很重要。

  3.为什么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特别难治、手术效果差、病情反复?

  因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往往是眼睛后面(眼底)的疾病所造成。而眼后面的疾病最常见于糖尿病、高血压出血等。所以治疗特别困难,不但要治疗你的全身病,还要跨越眼底科和青光眼共同治疗。第一步得去眼底科“打针”(抗VEGF治疗)或者“打激光”,然后才做青光眼手术或继续药物治疗,当青光眼的眼压控制下来后,你还得回到眼底科继续治疗,并防治复发。

  4.为什么术后会发生恶性青光眼?(浅前房、高眼压)。做完手术后,因为你眼睛后面(玻璃体腔内)压力很高,眼内后头的东西会往前挤,把眼睛前面的缝隙挤消失了,这就是恶性青光眼。为什么会发生,因为你的眼睛本身眼球小、眼轴短。发生了恶性青光眼,“既来之,则安之”,必须配合医生治疗,保持良好心态,保证睡眠好,先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六、如何与青光眼患者进行术后沟通。术后沟通同样重要,鼓励患者保持正能量,积极处理并发症;安抚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做好解释工作(伤口疼痛,视力波动等);交待出院事宜:定好复诊时间,出院用药指南,复诊时带回所用药物和病历记录;强调规则随访的重要性。

  总之,良好的医患沟通技术既可以让患者减缓疾病,心情放松,也可以让医生治病救人,游刃有余。正如特鲁多医生墓志铭写道“我们有时是治愈(患者),常常是缓解病情,但更多的是安慰”。安慰也是医学的一种责任,它饱含着深深的情感,决不能敷衍了事。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我们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组成!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治白癜风重庆哪家医院好
白癜风中药药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qjpo.com/bqzd/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