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疾病常识 > 教育资讯转载2015年高考北京卷命题

教育资讯转载2015年高考北京卷命题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http://www.xftobacco.com/
地理

  地理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同时注重价值观导向,既   鲜,体现在试题背景材料包含新近发生的时政要闻。如年7月的第11届世界葡萄大会、年11月APEC北京会议期间河南针对北京游客提供景区门票优惠、年3月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一带一路”等。

  活,集中于选取鲜活的地理事实。如配合北京中学社会实践大课堂,要求依据服务范围判断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和集贸市场、景点门票优惠政策对旅游的影响等。

  时代色彩浓厚。以网上商城的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牵出的人口迁移和地域差异,牵挂的是中华“家庭”文化所包含的亲情和乡亲。以包含太白山北坡树木、狼、猎狼、猎人的文字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抽象的环境、资源和人的关系的理解,引导考生树立以人地和谐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意识,体现试题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试题通过北京和张家口的交通联系、延怀河谷协同发展葡萄产业、京张联合申办年冬奥会、张家口能源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和地理条件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对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诠释。同时,凸显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把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落到了实处。

2地理图像丰富,视角独特,视野开阔

  试题有9幅表现手法不同的图像,视角独特,图像简明规范、信息量适中、时空尺度适宜,便于考生提取信息。图1显示了公共设施与行政区划、行政区划与河流的关系,信息背后蕴含依法治国的思想;图2通过华北局部示意图,显示地质与地貌、气候与地貌、地貌与聚落、调水工程与水循环的关系,凸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主线。图3通过气旋“帕姆”移动路径,考查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图4是用大数据分析结果绘制的示意图,颇具时代特点。第36题通过京张地区年交通示意图与现代交通示意图,表达对科学家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修建年的尊重与纪念。

3实体构思精巧,语言丰富,设问简洁

  引导考生激活已学知识并准确迁移到具体情境。第1、2题引用现代作家贾平凹《太白山记》的一段文字,文字对太白山北坡地理景观的描写生动鲜活。题目要求考生把文学描写转化为地理描写,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素养。

  第36题在区域分析与综合方面的考查有独到之处,试题从国家发展战略和京津冀一体化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以京津冀地区中的北京—张家口区域为背景,以不同时期、不同图幅、不同专题内容的区域地图呈现,从区域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以及对聚落的影响、区域农业协同发展、区域能源生产结构调整等多个角度,综合考查考生对区域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区域决策认识的能力。所涉及内容为体现“区域综合-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的区域地理主干知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和图像创新。

  试题语言丰富。选择题设问简明扼要,题干多是一个空间、一个时间、一个事件或一个概念,如,第1题太白山,第9题“帕姆”。非选择题设问直接明了,要求考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坚持能力立意,考查全面,突出主干

  注重学科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考查。通过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等,考查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试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多途径覆盖知识点,如第8题,通过材料“年11月7日至12日APEC北京会议放假期间”要求考生回答“放假期间”,我国是否在立冬到小雪之间、太阳直射点、黄山日出位置、南极大陆极夜范围变化等,地理事件的空间跨度大。

  注重学科基本技能、能力、价值观考查。要求考生既要提取和解读信息,又要调动和运用知识,通过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其中,选择题主要通过题目涉及的时空跨度、内容广度和深度来体现;非选择题则需要考生通过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清晰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理性思维来展示能力。如第41(1)题给出美国西雅图百年来主导产业的变化,要求归纳西雅图产业转型过程中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

  注重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包括对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研究方法的领悟、掌握和运用。地理观察如第1、3、4、5题分别要求观察山地景观、社会现象、地质地貌和聚落等;区域分析与综合如第36题对京张地区的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如第3题中3个公共设施服务范围的比较,第7题中不同类型景区的比较,第40(2)题对甲(非洲尼罗河三角洲附近)乙(中国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的比较。

历史

  历史试题的命制,继续深化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考查载体,重在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水平,同时注重考试的教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测试目标明确,考查方式与角度新颖灵活,开放多元,难度适中,区分良好。试题特点如下:

1整体设计,主旨鲜明

  历史试题遵循课标精神,凸显历史学科的文化意涵与化育功能。在整体设计上思路清晰,主旨鲜明,以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与发展为载体,构建纵深开阔的认知框架,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察,强调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融会贯通,反映世界背景下的中国与中国视野里的世界。首先,多角度、多层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第12、13、15、37、40-1题等)。典型如第37题,以语言文字为切入点,把汉语的变迁置于时跨千年的世界历史背景之下,体现汉语为载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其次,在比较中认知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历程(第15、16、17、21、37题等),进而理解不同的文明和族群,此乃人类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前提与关键。上述认知框架有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2注重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考查

  在试卷设计上,还强调学科思想与基本方法,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首先,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是难度不大的选择题,考生也需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其次,通过开放设问并配合分层赋分的评价标准,考查学科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典型如第37题第(3)问,要求考生解读表格资料,对考生的变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认识表格内容之间关系,发挥个性潜能。该题的开放设问意在引导考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作答,为考生施展才华,表达洞见,发挥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空间。

3贴近考生实际,关照社会现实

  考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特点是命题的出发点之一。历史试题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贴近考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

  第一,突出主干和重点知识,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考查载体。这有利于降低试题难度,缓解考生临场焦虑。

  第二,从考生认知特点与兴趣出发,更注意素材与试题形式的活泼生动、平易近人。例如截取一段历史故事(第13、22题),人物传记目录(第18题),宣传画(第19、20题),历史地图(第41题)等。生动有趣的历史素材,呈现出历史面向的丰富与复杂,也为整份试卷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息,拉近了考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第三,通过设置新情境,以小见大。从中观和微观层次切入历史,以鲜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素材背景,让抽象的概念以及规律、趋势等宏大叙事具体到人和事的层面,不仅便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还有助于考生认识到历史是活生生的人在创造,在经历甚至在承受,进而对历史中的人和事保持“同情之理解”,以史为鉴,推己及人,加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

  第四,秉持“热切又冷峻”的历史眼光关照社会现实。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未中断,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和交织中进行的。比如对传统文化、依法治国、中外历史上的改革、语言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变迁、丝绸之路、乃至美苏争霸等问题的历史回顾都具有现实意义。借此可以拉开历史的维度,呈现开阔的对比架构,有助于对现实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出理性的判断。

政治

  政治试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贯穿全卷的主线,在保持以往风格的基础上积极改革创新。试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法治教育的目标,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帮助考生树立法治精神,形成法治思维;注重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考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选材鲜活,贴近考生,反映时代主题,突出实践性,鼓励考生独立思考,考查创新能力,对中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试题特点如下:

1价值立意,润物无声

  试题将立德树人作为整张试卷的“魂”和突出的“主线”贯穿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给考生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传递正能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第27题通过重读抗战家书,透过字里行间中表达的英雄为国家慷慨殉国的悲壮和对家人的思念牵挂,使考生感悟家国情怀、不屈的民族精神,产生情感认同,心灵得到滋养。第30题通过引用古今中外关于“法”的著名典句,引导考生在辨别与判断中,形成法治思维,理解法治精神所包含的公平、正义、民主、平等的价值追求。此外,第25、28、29、38题通过不同的题材和考核点,渗透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观。

2植根传统,以文化人

  试题选材富有文化内涵,注重挖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自觉继承和发展灿烂的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先民宝贵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智慧的结晶,第24题从一段“谷雨资料卡”切入,引导考生思考古老的节气智慧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考查考生对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理解,增强考生对于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第26题以北京故宫博物馆把馆藏文物和建筑的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时尚新潮的现代工艺品为题材,通过文物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的对接,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性转化以及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的理解。

3贴近生活,凸显实践性

  试题选材广泛,贴近生活,注重知识面的宽度,强调在广泛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提高考生的社会参与能力。第25题职业生涯规划、第28题居民生活和社区发展、第29题学生模拟政协活动中来自生活实践的“提案”、第32题球票价格等,都是考生日常经历和熟悉的事情,要求考生将课堂所学置于实际情境中深入思考。第39题“漫游北京”的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既力求反映当前北京市各中小学正广泛开展的“社会大课堂”的积极成果,也旨在推进学校实践活动的进一步落实,通过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个人体验、情绪感受、理性思维等丰富的教育内容呈现出来。

4以考生为中心,鼓励创新思维

  试题将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素养作为重要考试内容,积极探索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方法创新。第38题直接以互联网时代的“万众创新”为话题,从协作创新、媒介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考生的创新性思维。试题不是通过知识点的考核挖坑,而是为考生能力的展示搭建舞台。比如第38(3)题以“互联网时代的公民与政府”为题,要求考生写一篇短评。该题没有限定考生的思路,考生可以自选角度、自主立论、开放表述,鼓励考生独立思考,表达观点。试题答案的设置摆脱单一方法、唯一答案,采用应答表现的等级评分方式,留给考生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5卷面活泼、图文并茂

  试题界面友好,图文并茂,力求设计考生喜欢的试题样式。第24题文字优美的谷雨资料卡、第28题贴近生活的小区管理统计图、第35题妙趣横生的凯恩斯与斯密“对话”的漫画、第38(3)题的网页等形式,符合考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试题情境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文章来源于网络,编辑

宋迪)



转载请注明:http://www.nqjpo.com/jbcs/10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