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疾病常识 > 生理学专升本习题集答案二

生理学专升本习题集答案二



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生理学习题集答案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3.机械性消化是指通过咀嚼和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进的过程。

4.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酶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可被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5.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缓慢的、节律性的电变化称为慢波电位或基本电节律。

6.由胃肠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大多数在以内。

7.覆盖于胃粘膜表面的粘液碳酸氢盐防止H+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使胃粘膜免受损伤的作用。

8.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后,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平滑肌舒张,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

二、填空题

1.紧张性收缩

2.钙

3.胃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4.盐酸、内因子、胃蛋白酶原

5.G细胞、促胃液素

6.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

7.去甲肾上腺素

8.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

9.胆盐、胆固醇、磷脂

10.肠致活酶(肠激酶)

三、选择题

1.C2.C3.B4.B5.C6.A7.A8.A9.C

10.B11.D12.A13.D14.A15.A16.B17.B18.D

19.A20.A21.A22.B23.B24.A25.A26.D27.D

28.D29.D30.B

四、问答题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以下几点:

(1)自动节律性收缩:消化道平滑肌能够自动节律性收缩,,但是收缩很缓慢,节

律性远不如心肌规则。

(2)富有伸展性:消化道平滑肌能适应实际的需要而作很大的伸展。

(3)兴奋性较低: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较骨骼肌为低。

(4)具有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

(5)对某些理化刺激敏感: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但对于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如微量的乙酰胆碱可引起强烈的收缩。

2.进食将刺激胃液大量分泌,这种进餐后的胃液分泌称为消化期胃液分泌。消化

期胃液分泌根据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不同,人为地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实际上,这

三个期几乎是同时开始、互相重叠的。

(1)头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刺激头面部的感受器,如眼、鼻、耳、口腔、咽、

食管等,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引起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

条件刺激是食物对口腔、咽等处的机械和化学刺激,条件刺激是与食物有关的形象、声

音、气味等对视、听、嗅觉器官的刺激。传人冲动可到达延髓、下丘脑、边缘系统,甚

至大脑皮层,但最终都汇聚于延髓的迷走中枢。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主要支配胃腺,

可刺激胃腺分泌,也支配胃窦部的G细胞,通过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分泌的量较大,占进食后分泌量的30%,酸度较高,胃蛋

白酶含量很丰富。

(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后,可进一步刺激胃液分泌。胃期胃液分泌的机

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食物的扩张刺激,可兴奋胃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神经反

射和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引起胃液分泌。另一方面,食糜刺激可通过下述途径引起

促胃液素释放,使胃液分泌增多。①食糜的扩张刺激引起的迷走神经兴奋,导致促胃液

素释放;②食糜的扩张刺激胃窦部,通过壁内神经丛,兴奋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释

放;③G细胞可以直接感受胃腔内食糜的化学刺激,主要是蛋白分解产物多肽和氨基酸

的刺激,引起促胃液素释放。

胃期胃液分泌特点是,分泌量大,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酸度很高,但胃蛋

白酶的含量较头期少。

(3)肠期胃液分泌: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后,对肠壁的扩张刺激和肠粘

膜的化学刺激,促进胃液分泌。引起肠期胃液分泌的机制主要是体液因素。

肠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分泌量较少,约占进餐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0%,胃蛋白

酶的含量也较少。

3.胰液中除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多种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原、胰脂肪酶、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主要的无机物有

HCO,还有Na、K、Cl等无机离子。

(1)碳酸氢盐的作用: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保护肠粘膜免受盐酸的侵蚀;

为小肠内的多种消化酶活动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

(2)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的作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作用相似,都能将蛋

白质水解为蛋白?和蛋白胨,但两者同时作用时,可将蛋白质水解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氮

基酸。

(3)胰淀粉酶的作用:将淀粉分解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

(4)胰脂肪酶的作用:可分解甘油三酯为甘油一酯、甘油和脂肪酸。胰液中还有

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能分别水解胆固醇和磷脂。

(5)其他作用:胰液中还有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羧基肽酶等,它们分

别水解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

4.胃的排空指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食物进入胃后5分钟

即有少量食糜排入十二指肠。胃排空的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都有关系。稀

的、流体食物比稠的或固体食物排空快;切碎的、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的食物排空快;

等渗液体比非等渗液体快。在三种营养物质中,糖类的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

食物最慢。

胃排空的控制机制:

(1)胃排空的动力: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是胃排空的主要动力,即胃运动

加强促进胃排空。

(2)胃内的食糜促进胃排空:胃内食糜扩张胃的机械刺激,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和

壁内神经丛反射,加强胃的运动,提高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促进胃排空。扩张

刺激和食物的化学成分也可引起胃窦粘膜中的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加强胃的运动,

促进胃排空。

(3)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抑制胃排空:十二指肠内食糜中的酸、脂肪、高渗及扩

张刺激,可兴奋十二指肠壁上的相应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减慢。

此反射称为肠-胃反射,其传出冲动可通过迷走神经、壁内神经丛和交感神经等几条途

径传到胃。肠-胃反射对酸的刺激特别敏感,当十二指肠内pH降到3.5~4.0时,反射

性抑制幽门泵的活动,从而抑制胃排空,阻止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另一方面,食糜

中的酸和脂肪还可刺激十二指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等胃肠激素;

它们经血液循环到达胃后,也可以抑制胃的运动,减缓胃排空。

5.胃肠激素是由胃肠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氨基酸组

成的肽类物质,分子量大多数在以内。消化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体内最大最

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其中,对消化器官功能影响较大的胃肠激素主要有促胃液素、促胰

液素、胆囊收缩素等。

胃肠激素的共同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1)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如促胃液素促进胃酸分泌和胃、小肠的

运动;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并抑制胃和小肠的运动;胆囊收缩素促进胆囊收

缩和胆汁、胰液的分泌。

(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如从胃肠释放的抑胃肽有很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

用。此外,生长抑素、胰多肽、血管活性肠肽等对生长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促胃

液素等的释放均有调节作用。

(3)营养作用: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称

为营养作用。如促胃液素具有能刺激胃泌酸部位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的蛋白质、RNA

和DNA的合成,从而促进其生长。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2.氧热价:某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3.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产量与耗O量的比值。

4.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食物引起机体额外产生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

效应。意味着食物能够为机体提供的能量被这种“额外”的消耗减少了。

5.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即:清晨、空腹

(距前次用餐12小时以上,以排除食物生热效应的影响);清醒,安静(除外精神紧张

的影响);静卧半小时以上(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室温保持在20~25℃(以除外环

境温度的影响)。

6.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也称体核温度。

7.不感蒸发指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在尚未聚成明显水滴时便蒸发掉的.

一种散热方式,也称不显汗。

二、填空

1.有氧氧化、无氧酵解

2.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精神活动

3.清醒而安静、静卧肌肉放松、饭后12~14小时、室温20~25℃

4.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5.蒸发

6.内脏、骨骼肌

7.低、增加、减少

8.下丘脑、调定点

三、选择题

.1.B2.D3.B4.D5.B6.A7.C8.C9.A

10.A11.A12.C13.D14.D15.B

四、问答题

1.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所谓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时人体处于清醒、安静和空腹的状态。测定基础代谢时,具体的测定要求是:①距前次用餐12小时以上,在清晨、空腹时进行,以排除食物生热效应的影响;②室温保持在20~25℃,以除外环境温度的影响;③测定前静卧半小时以上,使肌肉放松,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④保持清醒、安宁,以除外精神紧张的影响。

2.体温能在一定温度(如37℃)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可用调定点学说解释。该学说认为,

下丘脑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调定点在37℃左右,热敏神经元活动引起的散热速率和冷敏神经元活动引起的产热速率正好相等,散热和产热保持平衡。当体温升高超过调定点水平时,热敏神经元活动明显增强,散热活动便明显大于产热活动,这使得升高的体温开始降低,直到回到调定点为止;当体温低于调定点水平时,冷敏神经元活动明显增强,产热活动则明显大于散热活动,这使降低的体温开始回升,直到回到调定点为止。

因此,正常情况下体温总是保持在调定点附近。

3.人体的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其散热方式有:①辐射散热散热量与皮肤温度和气温的温度差以及有效辐射面积有关。②传导散热散热量与皮肤和物体的温差及物体的导热性有关。③对流散热散热量与皮肤和空气的温差以及风速的大小有关。④蒸发散热有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方式,是气温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的惟一散热途径。不感蒸发与汗腺的活动无关,水分的蒸发不为人们所觉察;发汗是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结果,发汗速度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根据散热原理,给高热病人进行降温的措施有:使用冰囊、冰帽(增加传导散热);通风、减少衣着(增加对流散热);乙醇擦浴(促进蒸发散热)等。

第八章排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排泄指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进人体内的异物以及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由相应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2.当肾动脉血压在80-mmHg之间变动时,肾血流量能维持相对稳定。这种肾血流量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在一定的血压变动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3.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4.单位时间(min)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在安静时约为ml/min。

5.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在肾血浆流量为ml/min时,滤过分数约为19%。

6.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的水和溶质被管壁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7.人的两肾全部近端小管在单位时间内能重吸收葡萄糖的最大量,称为葡萄糖的吸收极限量。

8.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始终占滤过量的65%~70%,这种关系称为球-管平衡。

9.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10..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11.肾小管分泌与的重吸收呈逆向转运,二者相互联系,称为-交换。

12.一次性大量饮清水,反射性地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而引起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13.血浆清除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肾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此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ml/min)。

二、填空题

1.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皮肤、肾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3.带负电荷

4.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5.有效滤过压、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肾血浆流量

6.有选择性的

7.肾糖阈

8.H+,NH3,K+

9.K+、血K+浓度、醛固酮

10.Na+.HCO3-

11.Na+Cl-

12.尿素及其再循环、NaCl

13.球状带、醛固酮

14.2.5L、0.1~0.5L、0.IL、0.5L

15.正

三、选择题

I.D2.C3.D4.C5.B6.B7.C8.B9.A10.D

11.D12.D13.A14.B15.B16.D17.A18.A

19.C20.D21.D22.D23.C24.B25.C26.A

27.C28.A29.C30.D31.D32.D33.B34.D

四、问答题

1.人体内的排泄途径有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皮肤和肾。主要的排泄器官是肾。

通过肾生成尿排出的代谢终产物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并可随机体的不同状态而改变

尿量和尿中物质的含量,在净化内环境、维持其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故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

2.当人体剧烈运动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会减少。因为,此时体内交感神

经活动增强,支配肾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

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二者均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毛细血管血压降

低,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3.正常的肾血浆流量是原尿生成的前提。安静时正常成人的两肾血浆流量约为

ml/min。滤过膜及其选择性的遥透性,是原尿生成的结构基础。滤过膜由三层结构组

成。内层是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细胞间有50~nm的圆形微孔,对血浆中的物质

几乎无限制作用;中间层是基膜,由水合凝胶形成的纤维网结构,网孔直径4~8nm,

可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外层是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伸出的足突相互交错,形成的

裂孔上覆盖一层薄膜,膜上有4~14nm的微孔,可限制蛋白质通过。以上三层结构上

的微孔组成了滤过膜的机械屏障。此外,在滤过膜的各层,均覆盖着一层带负电荷的物

质(主要是糖蛋白),其作用是限制带负电荷的大分子物质的滤过,故这些物质起着电

学屏障的作用。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促使肾小球滤过的力是肾小球毛

细血管血压和肾小囊内液的胶体渗透压。由于肾小囊内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极低,形成的

胶体渗透压可忽略不计,故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惟一动力。阻止肾

小球滤过的力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

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肾人球小动脉端和出球小动脉端的肾小、球毛细

血管压为45mmHg;内压约为l0mmHg;在入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

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在入球小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等于l0mmHg。在血液流向出

球小动脉端的过程中,由于水分和晶体物质不断被滤出,使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相对增

加,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有效滤过压逐渐下降,当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至35mmHg

时,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滤过作用停止。

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有效滤过压、滤过膜及其通透性和肾血浆流量。有效

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在安静状态下,由于肾血流量存在自身调节机糊,肾

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保持相对稳定,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人体大失血后,由于循环血

量急剧减少,血压下降到40mmHg以下时,肾小球无滤过。正常人的血浆蛋白浓度比

较稳定。某些疾病使血浆蛋白的浓度明显降低,或由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使血浆稀

释,均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囊内压

在肾盂或输尿管结石形成或受到肿物压迫使尿流阻塞时,可致肾盂内压升高,肾小乳内

压也将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正常情况下,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

性都比较稳定。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管腔变窄,使具有滤过功能的

面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亦减少;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滤过膜的通

透性增大,使血浆蛋白质甚至血细胞“漏”出,出现少尿、蛋白尿和血尿。肾血浆流

量增加,如由静脉大量输入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期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

体渗透压升高的速率和有效滤过压下降的速率均减慢,产生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长度增

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多。

5.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主要在近曲小管),其余的各段肾小管无

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葡萄糖的重吸收是继发于的主动重吸收。小管液中的葡萄

糖和与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转运体结合形成复合体后,引起其构型改变,使

易化扩散人细胞内,葡萄糖亦伴随进入。在细胞内,、葡萄糖和转运体分离,后者

恢复原构型。被泵人组织液,葡萄糖则和管周膜上的载体结合,易化扩散至管周组

织液再入血。

6.给健康家兔静注20%葡萄糖5ml后尿量会增多和出现糖尿。因为,静注20%葡

萄糖5ml后使血浆葡萄糖浓度升高,小管液中葡萄糖的溶质含量增多。超过肾糖阈,部

分葡萄糖不能被近端小管重吸收,小管液渗透压增高,妨碍了水和NaCI的重吸收,使

其排出增多,故尿量增多并出现糖尿。

7.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均有分泌的功能。细胞内的和小管液中

与细胞膜上的转运体结合,被分泌到小管液中,小管液中的则被重吸收入

细胞。在细胞内生成的扩散至管周组织液,同其中的生成,并人血。

碳酸氢钠是体内重要的碱贮备。尿液中的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在小

管液中的重吸收人细胞内的同时,被分泌到小管液内。由于-交换和

-交换都是依赖性的,故二者呈竞争性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和

的功能,对保持体内的酸碱和、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8.髓袢升支粗段对NaCI的主动重吸收和对水不通透所形成的低渗小管液,是尿液

得以稀释的基础。如机体内水过多,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

集合管管壁对水通透性降低或不通透,水重吸收减少,NaCl则被继续重吸收,最终形

成大量的稀释尿。当机体缺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增

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重吸收增加,溶质则保留在管腔内液中,形成浓缩

尿。肾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作用,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排出水,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和

体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9.在人体剧烈运动后,因运动期间大量出汗而导致体内水分丧失,血浆晶体渗透

压升高,使视上核和室旁核细胞分泌、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尿液浓缩,水分排出减少,有剁于血浆晶体渗透压恢复到正常范围。

10.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的重吸收,同时促

进和水的重吸收以及的分泌,具有维持/平衡和维持细胞外液容量稳定

的作用。

醛固酮的分泌受肾素-血管肾张索-醛固酮系统的调节,当循环血量减少时,引起人

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兴奋、致密斑感受器被激活和交感神经兴奋,均促使近球细胞分泌

肾素增加,进而使血管肾张素Ⅱ增多,血管肾张素Ⅱ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

增多。另外,当血浓度增高(和)或血浓度降低时,也可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

球状带分泌醛固酮。

第九章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与它们的附属结构共同组成的感受装置称为感觉器官,也就是说,感觉

器官,除含有感受器外,还包含有一些附属结构,如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等。

2.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瞳孔缩小,这种现象称为瞳孔的近反射,也称朦孔

调节反射。

3.当用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跟时,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当光线强

时,瞳孔会缩小,当光线弱时,瞳孔会变大。瞳孔这种随着光照强弱而改变大小的现象

称为瞳孔的对光反射,也称光反射。

4.视力也称视敏度,是指跟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也就是分辨物体上两点

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5.单眼固定不动正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6.从明亮的地方突然进入暗处,起初对任何东西都看不清楚,经过一定时间后,

视觉敏感度逐渐升高,在暗处的视觉逐渐恢复。这种突然进入暗环境后视觉逐渐恢复正

常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7.从暗处突然来到亮处,最初只感到耀眼的光亮,看不清物体,需经一段时间后

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突然进入明亮环境后视觉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称为明适应。

8.在视神经穿过视网膜的地方形成视神经乳头,此处没有感光细胞,故没有感光

功能,是生理上的盲点,大约在中央凹鼻侧的3mm处。如果一个物体的成像正好落在

此处,人将看不到该物体。

二、填空题

1.电磁波

2.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3.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眼球会聚

4.近点

5.老花眼、凸透

6.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现象

7弱、较高、差、不能

8.强、较低、强、能

9.红、绿、蓝

10.大、小

11.16、

12.远、顶

三.选择题

1.D2.A3.C4.D5.C6.D7.C8.C9.B

10.B11.C12.D13.A14.D15.C16.B17.A

18.B19..C20.D

四、问答题

1.注视近物时晶状体的凸度加大,尤其是向前凸起更为明显;瞳孔缩小;眼球会聚。

2.近视眼多数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引起的,也有一部分人是由于折光系统的

折光力过强引起的。近视眼看远物时,由远物发来的平行光线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而

是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矫正近视服通常使用的办法是配戴合适的凹透镜。

3.远视眼多数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引起的,也可由于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弱引

起。远视眼在安静状态下看远物时,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后,矫正的办法是配戴

合适的凸透镜。

4.维生素A与视黄醛的化学结构相似,经代谢可转变成视黄醛。在视紫红质分解

与再合成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如果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就会影

响人在暗光下的视力,引起夜盲症。

5.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空气传导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前庭窗传入耳蜗,

这种传导方式称为气传导,是引起正常听觉的主要途径。

6.半规管的功能是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是感受头部的

空间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

第十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指借助轴浆流动在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的物质运输。

2.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结构。

3.指突触后膜发生的去极化电位变化。

4.指突触后膜发生的超极化电位变化。

5.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起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6.指神经元产生的起调节信息传递效率的化学物质。

7.指反射活动中兴奋通过中枢扩布所需时间较长的现象。

8.指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

9.指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抑制的现象。

10.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发出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经轴突的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神经元轴突末梢则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其同一中枢的神经元。

11.指通过改变突触前膜活动,使其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出现抑制的现象。

12.指经典的特殊感觉传导道经脊髓或脑干上升到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细胞的投射系统。

13.指通过髓板内核群换元接替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各区的投射系统。

14.指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上行起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15.指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6.指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17.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肌肉反射性收缩,此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8.指快速牵拉肌肉时引起被牵拉的肌肉快速、短暂的收缩。

19.指由缓慢持续地牵拉肌肉引起被牵拉的肌肉轻度持续性的收缩。

20.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21.指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于,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抗重力肌)过度紧张的现象。

22.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23.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24.胆碱能受体是指与乙酰胆碱结合而产生生理作用的受体。

25.肾上腺素能受体是指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而产生生理作用的受体。

26.指人体遭遇剧痛、失血、窒息、恐惧等紧急情况时发生交感神经广泛兴奋的反应,表现出一系列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亢进的现象。

27.指能对第二信号(即语言和文字)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二、填空题

1.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3.局部去极化、超极化。

4.单向传递、中枢延搁(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5.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

6.传入侧支性抑制、返回性抑制。

7.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

8.中央后回、中央前回。

9.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颞横回、颞上回。

10.快痛、慢痛。

11.腱反射、肌紧张。

12.易化区、抑御区。

13.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

14.帕金森病、舞蹈病。

15.交叉性控制、功能定位精细,呈倒置排列、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16.平滑肌、心肌、腺体。

17.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18.胆碱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

19.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20.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强化。

21.α波、β波、θ波、σ波。

三、选择题

1.C2.C3.D4.A5.D6.D7.D8.D9.B10.C11.C12.D13.C14.B15.D16.A17.D18.A19.D20.C21B22A23A24.C25.D26D27.B28.A29.D30.D31.D

四、问答题

1.冲动到达突触前膜,引起突触前膜上电压门控式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的经通道进入到突触小体内,使突触小体内浓度升高,促进突触小泡

与突触前膜的接触、融合和出胞,导致兴奋性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通过突触间隙

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提高突触后膜对

、,特别是的通透性,跨突触后膜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的电位

变化。

2.突触传递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单向传递:指兴奋通过突触传递时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单方向进行

而不能逆向进行;突触延搁:兴奋通过突触传递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与突触后

膜受体的结合、产生突触后电位等一系列过程,相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扩布来说耗

时较长而称之为突触延搁;总和:突触传递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

位都具有局部电位变化的性质而可以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指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节

律与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节律存在差异;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指突触部位易受

内环境理化因素的影响并且是反射弧中最易发生疲劳的环节。

3.特异投射系统指经典的特殊感觉传导道(如皮肤浅感觉、深感觉、听觉、视觉、

味觉的传导束和神经元序列是固定的)经脊髓或脑千上升到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

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细胞的投射系统;通过该系

统的感觉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

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投射系统指通过髓板内核群换元接替弥散地

投射到大脑皮层各区的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是不同感觉信号的共同上行通路,感

觉信号经该系统的上行时经多次换元而失去了原先具有的特异性,并且经丘脑髓板内核

群换元后发出的神经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故这种投射不具有点对点

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4.感觉在第一感觉区的投射规律有:

(1)投射纤维左右交叉,即躯体一侧传入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投

向双侧皮层。

(2)投射区域的空间排列是倒置的,即下肢的感觉区在皮层的顶部,上肢感觉区

在中间,头面部感觉区在底部,但头面部的内部安排仍是正立的。

(3)投射区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有关,感觉灵敏度高的,皮层

代表区大,感觉迟钝的皮层代表区小。

(4)第一感觉区产生的感觉定位明确而且清晰。

5.牵涉痛指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关于牵涉痛

产生机制有以下两种学说:会聚学说认为,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的传入纤维与患病内

脏的传入纤维由同一后根进入脊髓后角,这些纤维可能与相同的后角神经元形成突触联

系(会聚),由于生活中的疼痛多来自体表部位,大脑皮层习惯于识别体表的刺激信

息,因而将内脏痛觉冲动的传入信息误认为来自体表,以至产生牵涉痛;易化学说认

为,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的传入纤维到达脊髓后角同一区域,更换神经元的部位很靠

近,患病内脏的传入冲动可提高邻近的体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即产生易化作用,使

平常并不引起体表疼痛的刺激变成了致痛刺激。

6肌紧张指由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所引起的牵张反射,属于多突触反射,它表

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轻度而持续地收缩,即维持肌肉的紧张性收缩状态,阻止肌肉被拉

长,肌紧张是由肌肉中的肌纤维轮流收缩产生的,所以不易发生疲劳,产生的收缩力量

也不大,不会引起躯体明显的位移,人类直立时的肌紧张主要表现在伸肌(抗重力

肌),肌紧张是维持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活动,也是其他姿势反射的基础。

7去大脑僵直指动物实验中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四肢伸直、

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抗重力肌)过度紧张的现象,其产生机制是因为切断了

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使脑于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

的正常平衡被打破,抑制区活动明显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地占了优势,以至伸肌紧

张明显加强,造成了僵直现象。

8.由于黑质病变,其多巴胺递质系统的功能受损,不能抑制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速

质系统的活动,导致后者的功能亢进,因而出现一系列帕金森病的症状。

9.可分为毒草碱型和烟碱型两种类型。毒草碱型受体(M受体)主要分布于副交

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已发现的M受体有五种亚型,乙酰胆碱与M

受体结合后可产生一系列斟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如心脏活动被抑制,支气管、

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等)以及汗腺分泌增多、

骨骼肌血管舒张等反应。烟碱型受体(N受体)又分为两种亚型:位于自主神经节突

触后膜上的受体(又称为神经元型烟碱受体)和存在于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上的

受体(又称为肌肉型烟碱受体),它们都属于化学门控通道或通道型受体,乙酰胆碱、

烟碱等化学物质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自主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兴奋,与受体结

合则引起终板电位,导致骨骼肌兴奋。

10.可分为α肾上腺素能受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两类。α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

体)可以再分为和两种亚型,儿茶酚胺与受体结合后所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

要是兴奋性的,如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辐射状肌收缩等,但对小肠为抑制性效应

(使小肠的平滑肌舒张)。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主要有和两种亚型,分

布于心脏组织(窦房结、房室传导系统、心肌)的受体的作用是兴奋性的,可使心

率加快、心内兴奋传导速度加快、心缩力量加强,在脂肪组织中的受体可促进脂肪

的分解代谢,受体分布于支气管、胃、肠、子宫及许多血管平滑肌细胞上,作用是

抑制性的(促使这些平滑肌舒张)。

11.下丘脑的主要功能如下

(1)下丘脑外侧区的摄食中枢和下丘脑腹内侧核的饱中枢参与摄食行为的调节。

(2)下丘脑控制饮水的区域和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有功能上的联系,相互

协同调节水平衡。

(3)下丘脑是体温调节基本中枢的所在部位,存在大量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

作为中枢内的温度感受装置,对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4)下丘脑有和情绪反应密切相关的神经结构,

(5)下丘脑内一些神经元合成多种调节腺垂体功能的肽类物质,对人体的内分泌

功能调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存在日节律的控制中心,发挥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

12.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有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之分(但肾上腺髓质直接接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支配),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一根交感节前纤维与许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故刺激交感节前纤维,引起的反应比较弥散,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联系,因此引起的反应比较局限。

(2)人体多数器官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但交感神经的分布要比副交感神经广泛得多,有些器官如肾上腺髓质、汗腺、竖毛肌、皮肤和肌肉内的血管等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

(3)交感神经和剐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往往互相拮抗,但有例外(例如支配唾液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兴奋时均可引起唾液腺的分泌,不过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的唾液较粘稠,剐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的唾液较稀薄)。

(4)具有紧张性作用,指自主神经对内脏器官持续发放低频率神经冲动,使效应器经常维持一定的活动状态,各种功能调节都是在紧张性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5)受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例如刺激交感神经可增强有孕子宫运动,但抑制无孕子宫运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nqjpo.com/jbcs/112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