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疾病常识 > 冬季养生要素
冬季养生要素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冬藏时节话养生
冬藏,既是大自然植物与动物的生长规律,也是人类一条养生的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原理。所谓“冬藏”,就是指人到了冬天,应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以利来年应对春生、夏长、秋收的付出和收获。
补益
民间有“入冬进补”的习俗。所进补品多数为参茸滋补之类,尤其是红参、高丽参者居多,如将红参片用雏母鸡或刚会啼的雄鸡炖食。为了解决“补得进”而不致产生上火的补益反应,人们利用“阴阳平衡”原理,先用麦冬煮水,取汁后再入红参(或高丽参)炖服。为了避免助邪化火,不少医生都会根据求医者是否存有积火、积湿、积痰而采取不同措施。对身体虽虚而有积火积湿积痰者,先开几服清火利湿消痰的中药给准备补益者,待邪清后再补。
对于老年人的补益。由于老年人多数会出现“年老体虚”,但又有“年老血瘀”的情况,因此多主张在参类补药中,加入活血化瘀之田七,而最好是研成“参七粉”(即红参与田七按比例研粉)少量多次食用。早上服用,效果更佳。
儿童冬食进补,多数应以健脾胃为主,不宜大补气血阴阳。为此,多主张用太子参、白糖参之类既补益脾胃之气,同时又是偏于缓补益气之药,或是加用白鸽肉炖服,更为有益。当然,对于那些处于发育期的少年男女,还可以加入田七炖服,以收到化瘀生新的目的。
总之,冬季的保健用药,应该围绕着“藏精益气”上作文章,少用一些清解药。当然,对于一些体质属“热身”者,也不能拘泥“冬藏”,这是中医“因人而异”的治疗与保健原则。
保暖
重视保暖,也是“冬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老弱病残者。进入冬天,既有室内外温度高居不下的暖冬,也会出现因寒流南下而气候急剧下降的寒冷天气。这种急剧下降的天气,容易使人患上风寒感冒、风湿骨痛、心血管疾病。因此,应该重视随气候变化而加衣。
睡眠
为了适应“冬藏”,应该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冬天应该提倡早睡,适当多睡,以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当然,在夜间保证8个小时睡眠的情况下,午睡可以适当减少。
锻炼
冬季进行运动锻炼如何体现“冬藏”呢?一是不主张太早晨练,二是不能运动得“汗流浃背”,以免伤气,同时也避免因出汗受寒而造成风寒感冒,最好的活动还是散步与打太极拳,不宜进行激烈运动,尤其是年老者,不要冒着严寒而做一些超体力的运动。
防病
感冒、支气管炎、心血管病是冬天常见病。对于防治感冒,一是衣着防寒,二是对免疫力差的人,使用参芪一类补益药扶助正气,以防感冒。对于有积火者,应该及时用清热药清解积火。对风寒感冒初发者,可以用姜茶汤一类进行保健。
冬天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多发季节,凡有“老慢支”病史者,应该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注意颈部、背部保暖。在室内生活时既要保温,又要常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一旦出现咳嗽,不要马上止嗽,以利于痰液排出,还要用一些诸如杏仁、川贝、橄榄煲猪肺的食疗药膳调治。如医院诊治。
冬天,由于骤寒,对人体心血管是一种恶性刺激,容易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和复发,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为此,易患人群不要顶风冒寒,如遇到心前区疼痛时,要及时使用“心药”(如心灵丸、心宝、麝香救心丹之类)。有心梗先兆者,医院急诊,以免发生危险。
内容摘自中华中医网
冬季养生八大原则出汗泡脚对身体好
不知不觉间已经进入了冬季,冬季养生成了大家最关心的一个话题,冬季时节是个养生的关键时段,如果忽略的冬季的养生工作,那么我们的健康很可能会受到威胁。那么冬季养生要注意哪些细节呢?下面为大家说说冬季养生的原则!
冬季养生的原则
一宜出汗: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二宜健脚:健脚即健身。人们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三宜防犯病:冬季气候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寒冷还会诱发心肌梗死、中风的发生,使血压升高和溃疡病、风湿病、青光眼等病症状加剧。因此,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四宜水量足: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少于~毫升。
五宜调精神: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六宜空气好: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人们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七宜粥调养: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
八宜入睡早: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古人主张人们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我们常说养生要注意顺时养生,就是要根据节气的变化来进行养生,现在进入了冬季,那么我们就要遵循冬季的养生原则,这样才能更好的保健养生!
内容摘自丹七健康网
冬季应该如何养生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零,万物伏藏。人体则阳气潜伏,腠理紧闭,保护体内元阳的生机,肾脏旺盛,发挥其封藏的职责。
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季节,相当于每年阳历的、2、月,此时天寒地冻,草木凋零,万物伏藏。人体则阳气潜伏,腠理紧闭,保护体内元阳的生机,肾脏旺盛,发挥其封藏的职责。
、情志应伏藏于内,切勿显露于外,要思虑深藏,安静自如,以保护体内的阳气。
2、作息应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日入而睡,日出而起,不能清晨出而深夜归,以避寒就温。睡眠不可被覆其头,睡床不可太热,被褥不可太厚,要随时热减冷加,以防热迫汗出,有损阳气。沐浴不宜过多,一周次为宜,浴中不可大汗出,为防止浴后感寒,可饮一两盏酒保暖。临睡前可用温水洗足,可以活血通络,安神宁志而促进睡眠。冬炼应以室内为主,天气晴朗也可适量户外活动,特别是避免寒侵和过多泄汗,损伤阳气。
3、衣着应适宜,不能骤寒骤热,不能过厚,使机体能经常接收冷刺激,以增强对外界寒冷的适应力。应当“温足冻脑”,下肢保暖是保存阳气的关键,脑部发热是致病的根源,但“冻脑"不能着冷,风大天寒,出门还宜戴帽。
4、饮食应温养保阴之品,如谷类、黄米、羊肉、木耳,不宜咸食。酒性温热,扶助阳气,疏通血脉,冬季少饮可以御寒。冬季虽可热食,但过热或辛燥反伤肠胃,耗损阴液,助长火炽。
5、药物应温阳补肾。冬令进补是最佳季节。可选择各种药酒也可自配,如用西洋参00克,杞果60克,生杜仲60克,狗脊60克,肉苁蓉60克,冬虫夏草0克,补骨脂60克,怀牛膝60克,泡黄酒或白酒3斤,2周后每晚服半两至一两,有壮肾强骨功效。也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或自制“当归羊肉汤”:羊肉或狗肉斤,当归00克浓煎取汁,炖肉至烂,分次服食。
中华中医网
入冬养生肾为先初冬,万物休眠,冬眠动物也要进入状态,怎样做好健康养生?入冬养生以肾为先。
寒凉易伤肾阳
肾含真阴和真阳,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养。肾阴为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肾阳则是活动的基本动力;肾阴是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阳是肾阴的功能表现。人生于天地之间,禀受阴阳之气,体内阴阳变化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紧密相随。冬在五脏应肾,而体之阴阳根之于肾,因此冬季摄生重点是调摄肾之阴阳。“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因而冬季养肾须慎房事,保精血。
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这对身体造成两个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所以说冬天保养肾十分重要。
养“水”即养肾
肾在五行中属“水”,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以冬寒之气养肾”。冬天气候由凉转寒,人体要让肾气变旺盛来适应,不论是新陈代谢速度降低,还是精神萎靡都因消耗肾气,使肾水偏虚,因此,冬季养护肾要围绕一个“水”字,以滋养肾水为原则。
泡脚活络
从中医观点来看,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穴位。脚不仅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还是足三阳经的终止处,这条经脉之根分别在脚上的6个穴位中,仅脚踝以下就有33个穴位,双脚穴位达66个,它们分别对应人体五脏六腑,占全身穴位的0。
经常泡脚就可刺激脚部太冲、隐白、太溪、涌泉及踝关节以下各穴位,从而滋补元气、壮腰强筋、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以及延缓衰老,可防治各脏腑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便秘、脱发落发、耳鸣耳聋、头昏眼花、牙齿松动、失眠、关节麻木等症。因此民间有“睡前一盆汤,赛过人参汤”的说法。
揉耳增肾阳
长期诊断观察表明,当人体有病时会在耳廓上出现反应点。因为耳朵上穴位密布,且通四肢百骸,因此中医耳针疗法就是在耳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反应区针刺或理针,以达到治病目的。如在外耳的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有一个三角形凹窝,俗称“三角窝”,这一区域对应人体生殖功能,用针灸刺激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可以治疗女性月经不调,以及男性遗精、阳痿等。
同理,针刺耳穴图上相应的“肾”的部位,也可以起到强肾健身的作用。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不同,除了针刺还有灸法、埋豆、放血、按摩等多种刺激治疗形式,特别是对于因肾气不足所引起的失眠、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搓揉按摩耳廓的疗效相当良好。
灸助冬日
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中医认为,温补者,莫过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在这里,“灸”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艾灸。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这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
泡脚、揉耳和艾灸这三种方法都有助我们健康养肾,冬季要做好养肾工作,让身体健康更持久。
中华中医网
冬季养生注重”藏“”藏神"是关键!
养生保健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如果仅仅简单地认为养生保健只是加强运动和饮食调理,未免过于片面。事实上,调养精神也是养生的一部分。冬季是补养身体的好时节,在注意饮食和运动的同时加强精神心理的调节,对于身心健康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冬藏不只是藏营养
更要“藏神”
祖国医学强调神藏于内,《黄帝内经》里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躁则消之,静则神藏。”儒家创始人孔子也早就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又恢复到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社会调查发现,凡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社会实践证实,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多练气功,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冬季如何“藏神”
《黄帝内经》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这里的气上、气下、气结、气缓、气乱、气消,均为人体气机失常,而气机失常将导致人体生命活动的受损,倘若能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但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此外,藏神还要能调摄不良情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使你不高兴的事,甚至是悲欢、愤怒、兴高采烈。那么,应该怎样办呢?这就要学会调摄情绪,宠辱不惊。如遇事节怒,宠辱不惊,都是节制法在周摄情绪中的运用。此外,亦可采取疏泄法:就是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内容摘自丹七健康网
冬不藏精春必病中医认为,四季的特点分别为春生、夏展、秋收、冬藏,讲究在寒冷阴沉的冬季,“精、气、神”做到相应的“收藏”。
人们都知道,冬季天冷易生病;却不知,冬天不养好身体,春天更易得病。
中医认为,四季的特点分别为春生、夏展、秋收、冬藏,讲究在寒冷阴沉的冬季,“精、气、神”做到相应的“收藏”。冬季的到来,会使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也都趋向休止,纷纷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发做好储备。因而人们同样要顺应大自然,藏精纳气、保存体力,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这样,在来年春天万物复苏,各种病菌蠢蠢欲动时,才能更好地抵御它们的侵袭。
需要解释的一点是,这里所指的“精”,并非单指生殖之精,而是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精力、体力、免疫力等。
具体而言,就是重在耗损不可太过,如劳累、饮酒、性爱、情志等都应适可而止;熬夜、大汗等也都应避免。另外,冬天寒冷,人们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御寒,寒邪最易中伤肾阳,肾气不足则精亏,抵抗力自然也就下降,因此补肾温阳十分重要。建议服用一些具有温阳益肾功能的食品,如羊肉、山药、板栗、桂圆等,可在三餐中适当加入。御寒保暖,补肾强身。
中华中医网
冬季养生的“藏”与“补”冬季养生,我们自然要天人合一,顺天而行,既要借助自然之势,顺天而“藏”,还要主动出击,借天而“补”,达到养生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草枯树干,鸟徙兽藏,冬季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史记》云: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冬季养生,我们自然要天人合一,顺天而行,既要借助自然之势,顺天而“藏”,还要主动出击,借天而“补”,达到养生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早睡晚起。晚间到清晨是冬季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候,为抵御寒冷,人体必需消耗大量的能量,这对年老体弱的人来说尤为无益。所以,古人云:“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此之谓“卧藏”。
注意保暖。“九九歌”中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之说,是说冬至过后,天气更加寒冷,人体最不怕冷的双手也不要暴露在寒风中。外出时要穿着合适,戴好手套,最好把全身都包裹起来。《黄帝内经》云:“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此之谓“行藏”。
最宜进补。俗话说:“秋冬进补,开春打鼓。”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仅顺应自然,而且依靠自然,主动出击的积极的一面。进补时,最好请中医师辨别一下自己的体质,其根本原则是畏寒体质补阳,虚火体质滋阴,以达到阴阳平衡,身体强壮的最佳效果,切勿盲目进补。
天寒地冻养生五注意冬天是一年四季中最为寒冷的季节,朔风凛冽,草木凋零,阳气潜匿,阴气盛极,自然界的蛰虫伏藏,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作为与天相应的人来讲,养生保健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重视精神调摄
冬季,寒气主令,万物闭藏,一派阴盛寒冷之象。根据这一气候特点,冬季精神调摄,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通俗地讲,就是人们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同时还要加强自我调适,尽力化解由恶劣气象带来的抑郁、悲忧、惊恐等不良情绪的干扰。社会实践证实,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2.衣着温暖适宜
冬天防寒保暖,最主要的是衣着,但要因人而异,注意“衣服气候”。有研究表明,当衣服表面温度大约在零摄氏度左右,而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2~33℃时,即形成所谓“衣服气候”。这种“衣服气候”在人体皮肤周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区,能有效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维持人体恒定的温度。具体到老年人,因其生理机能下降,代谢水平较低,冬装以质轻且又暖和为宜。青年人代谢能力强,自身调节功能比较健全,穿衣不可太厚。另外,身体的一些暴露部位如手、耳、鼻、唇等,因血液循环较差,在冬天很容易受到寒冷伤害,要选择合适的手套、口罩、耳罩以及围巾等加以保护,防止发生冻疮或冻伤。
3.饮食适补营养
增加热量,保证充足的与其曝寒和劳动强度相适应的热能,是冬季膳食的营养特点热量增加部分,应以提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供应量来保证。冬季是饮食补养的最好季节,正如俗话所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作为产热高和温热性的食物,主要有羊肉、狗肉、雀肉、鹿肉、牛肉、鸡肉、虾仁、桂圆、红枣等,这些对于素体虚寒、阳气不足者尤其有益。为使“阴平阳秘”,冬季还宜配食鳖、龟、鸭、鹅、藕、木耳等护阴之品,尤其是一些体弱多病、精气亏损的老年人,以求阴阳平衡。我国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五吃“八宝粥”的习俗,冬天尤其提倡食用热粥,既祛寒,又给养,还疗疾,可谓一举多得。
4.起居守时有序
对于冬季养生,自古有“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之说,意思是,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早些睡,晚些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尤其是年迈体弱的老年人,应避寒就暖,不要过早起床。另须注意的是,心脏病患者不宜“起早”,肝病、肾病、胃病患者莫要“贪黑”。冬天睡眠时间较长,但切忌蒙头大睡。若遇太阳出照,应勤晒被褥,并尽可能到室外接受“日光浴”。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平时宜开窗透气。同时,室内应尽可能多地接受日光照射,尽享大自然的恩赐。室内可盆栽些花草,调节空气湿度。
5.加强身体锻炼
夏宜静而冬宜动,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正所谓,冬天锻炼,胜吃补药。冬天要多出户外进行各种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机体耐寒及抗病能力。适宜于冬天开展的运动项目有,室内:保健功、太极拳、健身操、强身按摩等;室外:散步、慢跑、竞走、长跑、冬泳等。需要注意的是,为防止发生意外,在进行锻炼时,一忌起得太早;二忌穿衣过薄;三忌空着肚子;四忌准备不充分;五忌运动过于剧烈;六忌锻炼时憋尿;七忌张口大喘气;八忌运动后不擦汗;九忌在浓雾中锻炼;十忌生病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