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疾病常识 > 卢化南说济源47自古以来孝子多

卢化南说济源47自古以来孝子多



《卢化南说济源47》自古以来孝子多

摘要:继承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法宝,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解决社会各种矛盾的灭火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符合国情民意,各个单位都要充分认识和重视,认真学习古代孝文化,结合现代实际情况选出孝子典型,狠刮文明风,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摘要关键词:继承;孝文化;结合现代;构建和谐

一、为什么要说孝文化

孝子就是尊敬,奉养父母的儿(女)子。从字形以上讲,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说明老人养育子女,子女要善待老人,把老人放在头顶和优先的位置。尊老爱幼是一切动物生存的本能,羔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乌鸦还知报恩,寻食喂养飞不动的老乌鸦,被列为孝乌。人类把尊老爱幼上升到道德的层面,历代受到尊重和弘扬。还延伸为尊重他人,忠于国家、办事诚信、邻里和睦、济世救人等范围。

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中国传统文化精典《孝经》中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教人,孝养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人伦之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人,会受到大家的指责。

二、济源自古以来孝子多

现在适逢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城市的机遇,我在乡下调查中发现很多有关孝子的碑刻,如:聂政祠中碑刻记载:聂政是个大孝子,严仲子送去两黄金让他去刺杀韩相。他说:“老母尚在,不能为严仲子做事”。等到老母寿终,才去行刺,后剖面**不连累亲属。

济源北海区东关村,在年因垫牛圈取土中挖出的明代石棺上刻着二十四孝图,其中有王祥卧冰、杨震四知、王褒守墓、田真哭树、丁兰刻母、黄香扇枕、陆绩怀桔、邓伯道弃子留侄、闵损单衣、孟宗泣竹等。这些故事有的虽然不是发生在济源,也是当时政府从民间孝子中筛选推广教育群众的典范,在济源推广流传,形成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统治。也说明济源在多年前已经流传孝子的事迹,(具体故事可见卢化南著,市政协编的《王屋山考古》一书59页《明代石棺和二十四孝图》)。

济源很多家庭挂的“孝思堂”(老爷簿),两边有二十四孝图,听到很多老人能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虽然年代版本不一样,但说明二十四孝的故事深入人心,有一定的文化沉淀,辈辈相传,维护着社会道德的基石。

我们查阅了县志,发现有关于孝子的记录,有的表彰、有的建坊、有的入祠。如:1.铁岸村有一个人名叫王偏,少年失父,和母相依为命,家贫一无所有。母亲有病不能自理,每时每刻需要照顾。王偏孤单无助,把母亲放在自编荆篓里,背着去讨饭,凡所得先让母亲吃,剩下自己才吃,母亲死后王偏哭泣守墓3年,每饭必献。2.承留镇栲栳村有一位李自光的人,在明代洪武年间从洪桐移民到济源,在南岭七个兄弟分开,立有“七兄弟分秧处”石碑。在此打烂一口锅,每人拿一片保存,后代聚会时当做信物,并多次对锅验证。后来各自发展保持互相来往交流,以表兄弟情足。其中承留一支发家致富,在灾荒年间开设饭埸,捐粮担,解救穷人,支援国家,受到皇帝表彰:送“输粟赈饥”匾、建“敕赐忠义李公祠”、建“奎光”排坊。3.小寨有一明代赵四坟,从古至今,在清明节时,赵氏后代很多人从各地赶来祭拜,互相叙述业绩。4.思礼和关阳两地姓卢人家,相一隔余里,原是明代洪桐县移民俩兄弟卢伯元和卢伯通,两地后裔家族众人,有事互相来往照顾支持,隔几年互派代表尉问。还有一种风俗,思礼卢姓人从关阳渡口过黄河不掏船费,关阳卢姓人到思礼村赶清明会,在村中享受吃高规格的派饭,这种风俗至今不衰。5.下冶镇曹腰村有位卢德思的22岁年轻女人,是李氏媳妇,丈夫病死后,留下瘫焕的婆母和四岁孩子,卢德思精心照顾婆母12年养老送终,把孩子抚育成人,村民认为忠贞为她立碑表扬纪念。这些事件说明,在过去的社会中,由于有了孝敬文化,维护了人类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相互和谐,文明的发展和提升。

6.张桂兰,大横岭前庄人,年农历7月7日生于大横岭张岭的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张月钦,母亲李氏,对人慈善宽厚,对子女要求很严。在桂兰很小的时候就要去地干活,闲天在家帮忙做饭,因此她很小就挑起了家里的家务活计。姊妹五人中她排行第四。大哥张书山年前病故,二哥张维山,年在王拐被日本鬼子抓住杀死在下冶郑山村,大嫂、二嫂改嫁后各撇下一女由三哥张荣山怃养,妹妹后来出嫁孟津县煤窑沟陈汉武。贫寒的家庭,艰难的生活,使她养成了吃苦耐劳,慈善为人,勤俭持家的性格,。

年,十七岁的她出嫁到大横岭上庄时,家里还有奶奶、公婆、兄弟、妹妹,连她总共七口人。她进家后,家务活就落到她的身上了。每天天不亮起来烧火做饭,晚上全家睡下了,她还在洗洗涮涮。奶奶老了,早饭要端到床前,公公常在外边给人家办事,饭要端到桌上。年前婆婆还帮着,年婆婆饿死,妹妹早早出了门,她就一人挑起了家务的重担。夜里,她不是在灯下纺花、织布,就是做衣、做鞋,在那没人卖鞋、袜、衣服且家里也没钱买的情况下,全家穿戴还说得过去。

日本年侵占大横岭,一家再不能安稳生活。奶奶病饿死在床刚刚下葬,婆家哥哥就病死,嫂嫂改嫁,撇下了一双儿女无人照看。她明知又是一个负担,却一言未发接了过来。年女儿出生时,她在月间还不断帮助年迈的婆婆劳作。孩子没有奶水,只能喝米汤,因此身体很弱,她知道家里很难,没有落过泪。年发生蝗虫大灾荒,一家缺粮断顿,婆母又病饿死在床上没钱殡埋。公公无奈,忍着泪偷偷把孙女领到竹峪卖给人贩子,她一连哭了一天一夜。年春日本兵像疯狗一样抓人杀人,弟弟被日本杀后又推下了大横岭的西崖头,丈夫挣脱逃到竹峪。她叫来自家人夜里摸黑绕了三里多陡峭的山坡,从死人堆中一个一个翻看摸索给背了回来。

面对亲人一个个离去,面对风烛残年的公公担惊挨饿,她含悲忍泪,利用早晚时间拔野菜,捋树叶,合着糠面一家过到年底,过了年就和丈夫一担两筐出门逃荒要饭。临走时,公公拖着病体,拉过孙子,两眼泪汪汪地对她和丈夫说:“我是不能出门了,死在家里比死在外头强。你们出去,只要还有一个人,那怕把闺女饿死了,也不能把他饿死。”她知道,丈夫弟兄四个就侄儿这一道可见的根,如果侄儿有了好歹,不但公公的精神会彻底垮掉,丈夫的精神也会垮掉。她流着泪说:“不用交代,我知道。”

为了看好这道根,在灾难连三的几年里她舍弃了一切,

在山西逃荒要饭的时候,她好天要饭,阴雨天给人干活,夜里还给人纺花,做针线,人家给一点吃食她首先塞到侄儿手里。冬天要来旧衣裳,她把好的改成侄儿的衣裳,破的自己和丈夫穿,她怕侄儿年幼挡不住雪霜风寒。年麦天,一家一担两筐从山西逃回来,还是有地不能种,生活没着落。她带着孩子住在黄河边半坡的亲戚家,全靠拔野菜,打树皮过活。为了减少吃饭人口,她狠下心几次将怀中已会走到闺女扔在山洼里的坡上,饿得哭不出声的闺女每次爬了回来。她害怕侄儿饿坏,吃饭的时候硬是把闺女碗中的饭倒在侄儿的碗里。

年,日本投降撤出了大横岭,丈夫参加了地下革命,加入了**。被农会推举为竹峪村村长后又开始没日没夜的革命斗争工作,家里的活全靠她抱着小的带着大的在地里干。那时她心疼侄儿,尽量不让他干活。这年年底,叔伯兄弟一个人从山西逃了回来,他老实拙笨一个人没法生活,丈夫和她商量,她马上就答应说“一块过吧。”从此,家里又增加了一个吃饭穿衣的累赘。

残酷的斗争环境,艰苦繁忙的工作使丈夫得下了病,人也瘦脱了形。在去洛阳看病时对她说:“我这一去,能不能回来很难说。要是回不来,你再难也要想法给他俩成个家,不然这家就没后人了。”她当时正产生几天时间,清楚知道没有丈夫家里会怎么样,但还是流着泪应承了下来。船漏偏遇顶头风,半月后丈夫真的病故洛阳没回来,那是年农历七月底。为了丈夫这句话,她不顾死活地又拼了后半生几十年。

丈夫死后,她拖着虚弱消瘦的身体,找人打制棺材草草装殓了丈夫,又带着孩子们开始了生活。那一段,她尽管天天夜里以泪洗面,人后啼哭不断,在悲痛中操持种三家几十亩地、一家的吃饭穿衣和门户差事。她白天没时间,就在夜里灯下做衣,在地头做鞋,在雨雪天纳鞋底。让七八岁的女儿顶起大人干的家务活。家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为她分担忧愁,几十亩坡地没人拉犁扯耙,没人摇楼撒种,没人锄地拔草,甚至庄稼熟了也收不回来,邻居和娘家哥哥也不断来帮忙。但人家也忙,特别是又收又种的时候。那时,有人让她改嫁,有人让她把侄儿和堂叔伯兄弟推出门,以免全家都过不下去。她每每想起公公和丈夫的遗言,想起了自己的应承,就坚决地摇了摇头,说:“我不能那样做。”在衣食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哥哥张荣山多次开导她,让她招夫养子,维系一家生活。在今天看平平常常的事,她也是无奈应承下来。她知道这步棋的在以后的影响,为了孩子们活下去,为了兄弟和侄儿的以后,她只得这么做了。

了五家的心愿。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左邻右舍目睹都她做的事深为钦佩。

三、济源历史攸久文化底蕴丰厚

济源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孝子呢?这与济源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底蕴有关。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南临黄河,距古都洛阳较近,北依太行,与陕西和山西接攘,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连接地带,轵陉、水道、直道、栈道、驿道等大路穿过其间,交通方便。又是济水的发源地,国家重视,人灵地杰,文化先进,人口流动交流,历史攸久。从女娲补天、黄帝祭天、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夏代都城、愚公移山、伐原示信等神话传说故事,都有印记,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华夏探源》一书有明确的论述。

孝敬是一种德道品行,越是在物资缺乏时越能显示凝聚力。如:上甘岭战斗中,一个苹果36个人分吃,每人只吃一小点,但同甘共苦的友爱精神,是坚持到底取得了胜利的保障。我到王屋镇杨木洼村考察一座清代建筑的小院,知情人说:“这房有余年,原是姓翟的,在光绪三年大旱时,没有力气逃走,一家四口人围在一起,相互依存而饿死在房中。灾荒后别人推门进去,看到白骨挣扎状而流泪伤心。后来一位姓杨的人逃难到此,用筐把翟家人白骨盛起挖坑掩埋,这房就归姓杨的了保留至今”。我也听到在困难时,父子、母女、兄妹互相残食的现象,这是自保延长生命,忘了孝敬,成了连猪狗都不如的禽兽。

建国后物资丰富了,生活条件改善和文化的发展,人的素质提高,孝文化也发展广大了,被一创双优、文明教育、村规民约、五讲四热爱等说法代替,比过去儒学倡导的孝文化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心灵更美,但都根植于孝文化。

四、历史的选择需要传承孝文化

改革开放过去30年,西方不良文化入侵,社会缺少思想教育,吭、蒙、拐、骗较多,诚信力下降,各种矛盾突出,很多人说:我们的社会怎样了?答案很明确,是儒学为先的孝文化减弱造成的。我国主要发展经济,对政治思想学习有所忽略,好像搭建了一个空架子,缺乏灵魂,就没有定力。精神文明建设的少或者口头强调,看成可有可无的事,一定会造成社会风气的下降局面,甚至有娶了媳妇忘了娘,婆媳关系紧张的现象。

针对存在情况,济源近几年开展的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家庭评选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中8年白涧村的李瑞连、北社村的苗小引、范寺的彭世英、邵原的卢金风、砚瓦河村的李香、裴村的李改英、甘河村的杨竹香、寨岭村的王素玲、留村的靳江珍、高庄村的吕竹清等人是很好的典范。

如:十佳好媳妇之一,彭世英是思礼镇范寺村人,在年3月20日,丈夫在生产队干活时被大树砸伤。那年,彭世英家里最大的孩子13岁,最小的7个月。丈夫因公负伤,医院治疗,最终的结果是高位截肢。彭世英年轻时患有青光眼,在长时间的煎熬和等待中,她的视力一天天下降,渐渐看不到了光明。医院治疗无效回家后,当时婆婆已经70多岁,孩子还小,伺候丈夫和婆婆的事情落到了彭世英一个人身上。困难面前,彭世英意志坚定。她说:“我眼睛看不见了,但有两只手,我还能干活。我要让婆婆每天有人端吃端喝,让丈夫有个说话的伴儿,让孩子回到家里叫妈时有人应……”在家里,她努力摸索、适应,伺候婆婆、丈夫和养育未成年的孩子。丈夫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也离不了人伺候,在这种情况下,队里每天给彭世英和丈夫每人算一个工分,每个工分划一块钱。由于孩子小,队里也没给他们家分地,每年给0斤粮食,直到大孩子成人。彭世英和丈夫每人每天一块钱,直到5年丈夫去世。在丈夫去世前,有热心的乡邻劝彭世英说:“现在物价都涨成啥样了!你俩一天两块钱能干个啥?让队里加钱,不加就去打官司!”这样的话,彭世英听说的不止一次两次,但她没有动过找集体的心思。她说:“队里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我不想给集体添麻烦。家里现在种有地,我再养些猪,养些鸡,够吃,够用。一家能维持生活就行,家里人能生活在一起,我觉得就是幸福!”为了不给集体添麻烦,彭世英这个坚强的农村盲妇,用自己的劳动和爱心,奋斗着、付出着,换来的是家里的生机和外人的赞誉。那时候,每当院子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听到猪呀鸡呀的叫声,彭世英就仿佛看到了希望。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丈夫身残,不能给年迈的母亲尽孝,彭世英毅然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替丈夫担当起了尽孝的重任。邻居们疑惑,彭世英眼不好使,为什么不让丈夫的其他姊妹伺候婆婆呢?但是彭世英没有这样做,她也不愿意这样做,由于她伺候周到,婆婆最喜欢住她家。在其他姊妹那儿经常是住一个月,但是轮到她家,婆婆一住就是三四个月。婆婆经常说:“世英脾气好,住在她这儿我觉得顺当。”而彭世英是这样说的:“当儿媳尽孝是应该的,伺候婆婆一天就让她快乐一天。让她晚年生活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有婆婆在,彭世英一日三餐做完饭,第一件事就是给婆婆端一碗,说一声“妈,吃饭了!”然后再给丈夫端一碗。一家三代生活的重担落在彭世英一个人的肩上,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每次孩子们买回好吃的,她总是先拿去让婆婆吃。婆婆年纪大了,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全部都由彭世英摸索着做。婆婆有病,心里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也总爱唠叨,可彭世英没有顶过一句嘴,依然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俗话说,“老还小”,年岁大了的婆婆有时真像个孩子,有时候赌气不吃饭,彭世英就一口一口地喂;婆婆说想吃什么她就想办法买。闲暇的时候,她还带着婆婆一起到街上散心、聊天。邻居李银娥等人回忆,彭世英的婆婆在世时总说自己对不起儿媳,逢人就夸:“世英的眼虽然瞅不见,可她真是个孝顺媳妇,我是上辈子烧高香了呀!能活这么大年纪真是多亏了她。”“要让不幸的人感受到还有人间真爱”彭世英的命运是坎坷的,但她并不觉得自己不幸。她说,能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是幸福的。如果遇到一些遭遇不幸的人,她还努力想去帮上一把。彭世英从小爱读书,是个有文化的人,眼睛看不见后,她依然坚持每天听广播。去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听到广播里说那么多人致残,那么多人失去了生命,彭世英的心像是猛地被揪了一下,连续几天她的心情都很沉重。“我一定要为灾区那些不幸的人奉献爱心。”村里人挨家挨户为地震灾区募捐,多数家户都是捐10块钱。来到彭世英家时,儿子吕波也捐了10块钱。正在院里干活儿的彭世英听说是为灾区捐款的,忙站起来对收款的人说:“别慌走,我也捐10块!”谈到这件事,彭世英说:“党和政府让我感受到太多的温暖,到现在我每个月还享受民政部门的低保,所以当国家有难、同胞有难时,我一定要尽一份微薄的力量,要让不幸的人感受到人间真爱。”彭世英还有个小儿子,才7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家里需要照顾的人太多,只得把送给了别人抚养。到现在,彭世英经常在梦中与小儿子相见。她说:“小儿子现在已经结婚生子,知道他的生活比较幸福,我这做母亲的也就心满意足了。彭世英说自己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想捐献自己的眼角膜供医学研究。她说:“我当初失明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耽误了治疗,现在孩子们想再给我治病,但已经晚了。这么多年,我行动不便,在困苦中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爱,我总想着捐献器官,回报社会,造福更多的患者。如果我的器官还能够给医学上提供一点研究价值,也算是了却我的最后一个心愿……”

再如:十佳母亲王云,汉族,现年39岁,中学一级教师,现在王屋一中任教。别人常说婆媳关系不好相处,可她与婆婆相处快20年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她们是真正的母女关系,她时常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与老人说话语气亲切、态度和蔼,老人病了,主动关心问候,送水送药到床旁。她婆婆脸上经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逢人便说,这是她今生修来的福,遇到了这么善良贤惠能干的“好女儿”。

在学习上,她以身示范,她常常同儿子一起学习,她儿子刚上学时,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儿子每上一课她也跟着学一课,而后互相出题,从而培养了孩子勤动脑勤动手的能力。儿子每天回家看书,做作业时,她从不外出,从不看电视,而是同样坐在一旁静静地看书,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她既是孩子的母亲,也是孩子的知心朋友。她经常与儿子交流,家庭很MZ。她儿子处于青春发育期时,身体上的变化孩子开始有些不懂,懂医的母亲观察到儿子的一些举动,及时地与儿子进行沟通,告诉他一些卫生常识。他儿子时常以他有她这样的母亲感到骄傲!

作为教师,她把班上50多名孩子作为自己的孩子,她把   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是,在墓内发现了一块墓碑,上书《故赠登州防御史杨公墓碣》,详细记述了墓主人凄惨坎坷的人生经历。该墓志记载,墓主叫杨志,河南淅川人,性格刚烈,十六岁因伤人致死而充军,勇敢超群,屡立战功,官至武德郎,多次受到皇帝的召见嘉奖。北宋靖康元年外族攻打太原,宋都统王渊率师前往支援,结果兵败,杨志当时受王渊领导。靖康二年,因私人矛盾,杨志被王渊以军法处置。杨志无辜而死被朝廷知道后,朝廷不仅对王渊治罪,而且将杨志追封为登州防御使。杨志仅有一女,为金人俘虏,不知何处。

  立碑者叫马秦,是杨志门下军士。马秦将杨志火葬后又将骨灰带走。宋建炎四年,马秦驻军恩州后,欲将杨志灵柩葬回故乡淅川,不料邓州道路堵塞,无奈将其葬在淅川城东。阜昌六年,墓地一带连发洪水又改葬东杞。大金天眷二年,又将杨志骨灰葬于风景秀丽的济水源头。

  据介绍,该墓志内容丰富,言词恳切,对研究宋金时期的政治、军事、水利等有重要意义。

卢化南

.8.6



转载请注明:http://www.nqjpo.com/jbcs/1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