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疾病体现 > 考研复试记ButWeWillBeConq
考研复试记ButWeWillBeConq
范子达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级中西医临床医学
大连医科大学生理学硕士
考完初试之后便进入了疯玩的寒假阶段,我觉得即便是出现意外也应该不影响录取。公布的成绩还是比我预计低了一些,政治69,英语75,而西综是万万没想到的,按比例来算连60%都没考过(哭)。好在总分相对来说还算安全,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基础应该没有什么意外。当时我还没有那么紧张,觉得按照往年复试的情况来看自己应该很顺利,毕竟初试的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真到了面试这种展示自我的环节应该非常有优势。但却万万没想到复试成为了我考研最大的难关。
1出人意料的第一次复试我第一志愿的导师是我很早就联系过的老师,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有着令人无比羡慕的履历,手里也有大把的课题和经费。我大学二年级跟他认识,并在去年八月份正式跟他提出考研的事,表示有意向报考他的研究生。那时候一直跟导师通过电话联系,却并没有太多的机会面谈或者双方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初试成绩出来之后我又跟导师通了个电话,他嘱咐了我复试的相关事宜。肿瘤研究院在大医的全校复试前会有一个课题组的单独复试,让导师提前了解一下报考学生的情况。这个复试需要准备相应的英文简历,以及英文的PPT和英文的presentation。我是一个喜欢表达自己的人,大学的学生会经历让我对现场演讲非常有自信,而且口语恰巧也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中我最擅长的一项。所以接到通知之后我印好了简历,做好PPT,写好演讲稿,做了自认为是比较充分的准备去参加了提前面试。
面试当天我第一个来到了会议室等候。在开始之前我对比了一下自己的竞争对手,在这些学生中只有我一个人穿了一身正装,也只有我一个人准备了全英演讲,初试排名也是比较靠前的位置。轮到我入场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多么紧张,我自信满满地做自我介绍和演讲,现场做了文献翻译。虽然没有期待老师能够给我一个赞许的褒奖,但至少应该会有一个中等以上的评价。可没想到讲完之后几个大BOSS皱起了眉头,看到他们的神情之后我的内心就有点慌,当时就不断的在想自己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导师首先指出了我翻译文献的错误之后,问了我为什么选择科研这条路。我表达了我自己对临床和科研的看法之后老师们的神情更加凝重。他们先是质疑了我科研背景的贫乏,之后又表达了他们实验室任务繁重,需要踏实肯干的学生。在场的所有人都对我的履历和性格表示质疑,老师们第一印象觉得我不是一个能够静下心来做实验的学生,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发问,每个问题都多少围绕着我的科研经历和今后的打算,不断地问我到底能不能接受这种高压的实验室生活。在老师们的盘问下我反而开始变得紧张,我没有预料到我的面试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因为我没想到老师们没在我的成绩和能力上深究,反而在我的性格和想法上抱有怀疑态度,而这些问题我却不知道如何给出让老师满意的回答。在当时我脑海里闪过说谎话,给老师一个虚伪的答案来应付过这个面试的想法。但我同时又不断地在提醒我自己,这是我导师给我的面试,我要在这名导师手下工作三年,这三年决定了我未来的发展。如果这些老师对我提出的这些问题是确实存在的呢?或许我真的不适合这个实验室?或许我真的没有做足够多的了解?仔细思索之后我还是如实回答了老师们的问题,对老师们说明了我的性格和日后的理想定位。导师告诉我面试结束后去他办公室跟他面谈。
走出会议室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大学生活中我经历了不少挫折或者障碍,但每一次挫折都在我的预计范围内,比如学习成绩不够,比如能力不达标。而这次老师却对我的决心和态度提出了质疑,这超出了我的预料。我当时的想法甚至还有过即便是不适合那里的节奏,在实验室熬三年也能毕业的想法。当天并没有给我太多冷静思考的时间,我简单吃过晚饭之后便去了导师的办公室。当时办公室里只有我的导师和实验室里另一个BOSS,没有同时面对那么多老师让我精神放松了许多。两位老师很有耐心、很和蔼地跟我谈话,告诉我要好好再想想自己到底能不能适应这边的生活。距离大医的正式统一复试还有一周,在最后确认之前我还有一次换专业的机会,一周之后正式确认完毕我们双方就都无法做出选择。老师跟我说了肿瘤研究院实验室的高压生活节奏、每天紧凑的作息时间,又跟我举了曾经几个学生因为受不了这里压抑的气氛最后转走,搞的双方都很难办。他们告诉我给我一周考虑的时间,也给他们一周考察我的时间。如果双方一周之后觉得都合适,那么在全校统一复试结束之后就确认录取。如果我有更心仪的实验室或者说找到了更适合我自己的实验室,那么两位老师不会做任何阻拦,也希望我这一周能够多考察一下其他实验室的环境。
谈话结束之后我的心情很烦闷,回到宿舍我躺在床上不断思考到底应该怎么选择。我想过赌一口气证明我自己能行,但又担心全天候在实验室里会放弃自己所拥有的那些快乐。面试那天是周五,第二天周六下午我约上几个好基友一起去喝了顿酒,大家也都劝我既然考上了有书念就读着,没必要再折腾一次。我的父母没有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经历,也不能给我太好的意见,但他们都表示全力支持我的选择,相信我能找出适合我自己的道路。当天晚上我给我的好基友小乌龟打了一个长途。他在澳门大学读硕士,专业是化学,以后也是打算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四年制毕业的他已经在实验室呆过半年。澳门大学相比中国其他高校来说实验室的规则都比较严,类似于国外的大学,而大医的肿瘤研究院也是一个跟国外接轨的学院。他跟我交代了一下他们实验室的情况,并帮我分析了一下我的性格。在他的指点下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导师会对我提出质疑,会觉得我不适合他们实验室。对于肿瘤研究院这种研究所性质的学院来说,老板不需要面试时候的正装,不需要什么演讲能力,不需要初试多高的分数,更不想看到大学里那些多彩的履历。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为他们拿出效益的人,能够全心投入在枯燥的实验中的人;他们需要的不是激情,而是慢工出细活的态度;他们需要的是能够静下心来只做一件事的专才,而不是爱好广泛兴趣众多的娱乐精神;在那里我们是研究员,而不是学生。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并不想把我将来的职业定位只局限在一个实验室内。我想保留我的那些兴趣和爱好,我想依旧保持现在生活中高信息量的刺激,我想多交朋友,多有一些自己的时间来做阅读,能让我有精力来做自己的思考。肿瘤研究院的成绩虽然非常傲人,但在那种高压的实验环境里,在那种严格要求的作息时间里,我并不能发挥出我的长处,也不能激发出我自己的潜能,我的导师对我也一定会不满意,最后双方都会非常的不开心。经过一天的思考之后,我决定换一个专业,去一个真正适合我自己的实验室。
换专业需要充足的勇气,而且在学院和学院之间调换需要走校内调剂的流程。我第一志愿上线并且进复试不能直接跟第一批校外调剂,想要走校内调剂需要达成三个条件:参加复试、通过复试但不被录取、其他学院有接收我的老师。当时正是老师和同学都忙着第一志愿调剂的时间,各个学院的老师和研招办需要处理很多事情。我在这个非常的关头搞这么一出很容易出现意外,而意外的后果就是自己没书念。想到这我心里有了比考研初试还大的压力。不安,焦虑,心慌,在那几天无数负面情绪都向我涌来。我需要回应老师们对我的期待,回应同学们对我的关切,回应我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在去往学校的车上,映入我眼帘的是熟悉的旅顺南路的风景。这条路的尽头是我爱的学校,我想在这所学校里快乐地继续生活三年,将我的人生进程向前继续推进。那时我突然想起了年夏天第一次看德拉诺开场CG时的情景。影片里格鲁姆只身一人站在了马洛诺斯面前。23年后他本该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结束他作为英雄的一生。他的族人本该被奴役,被命运的枷锁缠绕。然而他却没有接受自己的命运,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反而没有退缩,举起手中的战斧义无返顾地砍向敌人。最终,他改变了历史,改变了族人的命运。古尔丹那句“Thiswasnotourdestiny.”让我印象深刻。是啊,既定的命运又能如何?旁人的眼光又能如何?我们每时每刻都站在自己历史的节点,而历史又是无数人民群众选择所造成的时间洪流。自己的命运就由我自己来主宰,既然上天给了我选择的机会,给了我重新寻求路径的条件,那么不管多么困难和麻烦,我都要克服困难去实现我最想要的结果。
周日晚上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跟霍老师说明了我的情况,船长不但没有责备我作死,反而很支持我做适合我的选择,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周一我便抱着一摞简历去基础医学院找其他老师,看看第一次调剂过后老师们还有没有剩余的名额。我首先找到的是朱亮老师。他讲的生理课是我大学听过最棒的课程,所以我第一个意向就是朱老师。或许也是上天眷顾我,朱老师恰巧还剩余一个名额。朱老师的实验室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作息时间也很自由,他喜欢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来思考自己的科研。这种相对自由的空间正好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并且相比肿瘤研究院的全职科研,基础医学院跟教学的关系更紧密一些,也比较契合我未来的职业定位。有了愿意接收我的老师,我便去肿瘤研究院那边着手校内调剂的事。我跟我第一志愿的导师说明了情况,他对我的选择表示支持。他说他第一眼就看出我是一个需要freetime的学生,给我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我会自己根据工作要求来调整进度,在完成工作之后也需要一个放松的时间来调整一下我自己。那时候我心里不再责怪导师面试时对我的质疑,反而非常感激导师在看透我的性格之后给了我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他说他宁愿少收一个学生,也不想让学生来了之后过得不开心。在接下来一周的时间之内,两位老师都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