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疾病体现 > CGSA学海波澜拾问系列lt二g
CGSA学海波澜拾问系列lt二g
(照片来自麦吉尔大学网站)
夏煜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求学,年耶鲁大学博士后出站,随后任教于波士顿大学,年成为麦吉尔大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副教授。目前从事计算结构生物学、蛋白质三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国际影响力期刊Cell、MolecularSystemsBiology等发表论文近80余篇。栏目介绍
麦吉尔大学中国研究生会于年10月设立学术部,希望代表麦大中国留学群体发声,协助同学们定位和解决研究生阶段所面临的科研、学习、生活及职业规划方面的困惑。希望通过“CGSA学海波澜访谈录”栏目搭建“学生--教授”的对话平台,为同学们提供启发和灵感,同时也帮助大家了解其他科研领域,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非常期待各位读者能给学术部一些反馈意见和建议。如果您有非常困惑的问题,或者有希望我们采访的老师,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直接留言,与我们互动!
采访前记
有些人光看简历就熠熠生辉,CGSA“学海波澜”第二期的夏煜教授就是这样:北大本科,斯坦福博士,耶鲁博士后,40岁不到就当了副教授;博士期间的导师MichaelLevitt是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作为麦吉尔大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的七位创始人之一,在麦大短短四年时间里,他带领科研团队发表论文16篇,其中在顶级期刊Cell发表论文4篇。所以你可以想象,在电脑屏幕前准备访谈内容的我,看着这份金光闪闪的简历,眼睛有要被闪瞎了的感觉,有多么期待见到他,有多么想要听他告诉我,此光环是如何炼成的。
1
选择没有对与错
“您是不是从小就是学霸?”“可以这么说。”我们的访谈就从这样霸气凛凛的一问一答开始。从小就是学霸的夏煜教授,高中参加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并获奖,之后被保送到北大化学系。“当时化学成绩最好,虽然是更喜欢数学的。”在北大的第三年可以增加一个辅修,夏煜教授在法律、计算机、无线电中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计算机。“当时没有想好是要把化学和计算机结合在一起做这个交叉领域?”我问他。“当时肯定是没想好。比方说我的一个同学,化学系本科,辅修法律,毕业之后就搞知识产权,现在变成很有名的知识产权这方面的律师。”
“感觉怎么选都对?”“怎么选都对。”夏煜教授点头说,“所以我觉得在上大学的时候还是看个人的兴趣,将来会发现很多学到的东西都会很有用。当时身处其境的话,也很难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我觉得也不要抱太大的负担,不要想太多。”
2
人生难免走弯路
北大毕业后,夏煜教授收到了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博士的录取通知书。开始时,夏煜教授却在研究方向上有自己的考虑。虽然他化学成绩一直很好,但大学做了四年的实验,不是自己感兴趣,也觉得不是自己的强项。所以在斯坦福不想做实验,想做理论。可是,斯坦福化学系二十多个教授,只有两个是做理论的,做的课题又离实际应用非常远。“比如研究氢原子加氢分子生成氢分子加氢原子。”
虽然夏煜教授第一年跟HardenMcConnell做生物物理化学,但是他还是希望能够结合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和背景。一年后,同实验室的博士后推荐夏煜教授和专做计算机模拟生物结构的MichaelLevitt教授聊一聊。“在HardenMcConnell和MichaelLevitt两位教授的支持下,我注册在化学系下,但我转到了医学院MichaelLevitt组里面完全投身于计算机模拟生物结构领域。”
从现在来看,导师的转变对夏煜教授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研究方向从化学转到了生物计算。虽然没有继续追问,但我猜想夏煜教授应该很庆幸自己当时的选择。如果没有对自己兴趣和专长的清晰认识,他不会有勇气做出在博士方向上的巨大转变,不会在斯坦福化学系已经读了一年之后还在积极寻找导师和课题,也就不会有这样跨专业的机会。访谈中夏煜教授屡屡提到“兴趣”,这其中包含的,有热情,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擅长和合适领域的清晰认知。也正如他说的“我们还年轻,不要怕走弯路”。
3
诺奖导师的言传身教
MichaelLevitt是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年开始在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系任教。他一共只带过14个博士生,夏煜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当回忆起在Levitt课题组读博的时光,夏煜教授滔滔不绝,他说这是给他影响相当大的一位教授:“当然我回头想也是非常走运,因为我进去的时候并不知道他居然这么有名,将来会得这么大的奖。我当时进去的原因主要就是他是搞蛋白的,是大分子计算,跟医药、实际结合更加紧密。我的导师也非常强调应用科学和交叉学科的重要性,这个对我影响很大。”
关于Levitt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夏煜教授告诉我:“他得奖的内容是20多岁时想出来,并已经做出来了。但当时这个内容是非常超前的,所以要等到差不多50年之后看到对实际医药方面有重大的影响,才决定给他诺贝尔奖。首先他本人是个极其聪明的人,能够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做出非常超前的这么重大的一个发现。另外一方面就是他坚持做自己很感兴趣的东西。”
“Levitt是我见过的教授里面最nice的一个人。他跟我们学生在一起完全没有架子,把我们当成合作者。他属于比较纯粹的科学家,喜欢独自做一个项目,他到现在还在坚持自己写程序。另外,更有意思的例子是,如果学生有个什么东西做不出来了,他会帮忙写程序,调程序,我没见过第二个教授能像他一样。这些事情深深地影响了我:这么厉害的一个科学家,平时居然这么nice,生活又非常有趣,经常满世界飞,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科学家。”
4
博士生的主副业和时间管理
印象中的学霸是,早睡早起,特别擅长时间管理,final之前不需要熬夜的。所以当夏煜教授说,他基本上都是中午才起,半夜干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跟学霸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因为搞计算的,实验室很多时候是没人的。如果去实验室,很多时间都花在跟别人聊天上了,所以真正想干活的话就待在家里干。我们组有很多人主副业兼顾,在多个领域创新。”
当问到“创新也是整个斯坦福的气氛,是吧?”,夏煜教授说:“对,别的地方做学问的话就只能做学问,搞创业的话就只能搞创业,但在斯坦福是可以同时进行的。MichaelLevitt组里的一个学生,非常聪明,是我的师兄。他当时在组里面做科研,同时因为他喜欢搞计算机,就写了一个软件,因为这个变得非常有名。但他毕业之后做了几年遗传学的博士后,正好碰上电子商务很红,他就转行搞计算机,很多人都因为那个软件认识他,做了几年之后,互联网泡沫破了,他就直接转到一个生物科技公司做个人基因组,做的非常好。”
聊到博士生时间管理的时候,夏煜教授说“有拖延症很正常,我也有。首先要了解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关键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毕竟是一个三到五年的投入,这个过程当中你想学到什么东西,你将来是想进科研机构或者公司。你学到的东西,将来不管干什么都可以用到。我觉得学习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其次,所有人都会有拖延症,最关键的是要有进步,不能原地打转。不管干什么,将来回头想这几年,不会觉得我什么都没干。”
5
科研人才的流动与稳定
从大学毕业出国开始,搬家对于夏煜教授和家人来说就不是一件特别的事。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七年博士,耶鲁大学做了三年博士后,在波士顿大学做了七年助理教授,如今在麦吉尔大学做教授也已经四年了。这样的流动在教授中其实是很普遍的。
选择从波士顿大学到麦吉尔的契机,是年麦吉尔决定办一个新的生物工程系。作为百年名校,投入大量资金,成立一个新系,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夏煜教授受邀参加了这个系的创立。作为七位创始教授之一,参与了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设计。夏煜教授说,“对一个研究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做研究,具体在哪里做、在哪个学校做,其实不是很重要。关键是要有个好的环境,好的机遇。我觉得如果个人要对学科产生一个更大的影响的话,需要整个学院的支持。而且现在的话,你问不同的人,什么是Bioengineering,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那么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我可以用我的声音去定义它。至于说将来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深受斯坦福文化影响的夏煜教授看来,不管是教授们在大学之间流动,还是学术界和工业界之间的流动,都是应该被鼓励和促进的好事情。这和他觉得学术和创业可以并存是一个思路。在斯坦福,他见到了很多在学术界和工业界自由转换、无缝衔接的例子。未来不会是一份工作做到底的世界,而会是人才流动越来越自由的世界。
6
生无所息,学无止境
“将来我们可能每个人会多次换工作,所以你一定要知道怎么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随时做好为了适应新环境去改变自己的准备。这个是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一个技能。我希望我的学生可以达到的目标,就是对新事物有很快的上手能力。这项能力对学生毕业以后也一样重要。”
“在现在的科技下,你很难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你不可能指望你的导师或者你自己准确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并根据预测一步一步安排得很好,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学习。我自己也是这样,虽然我不是工程师,但刚过了一个工程师考试。将来的发展很快,一有什么新的东西,要立刻有所反应。但是要注意学的方法,死记硬背没有用。任何知识,网上一搜,你都可以找到。”
用夏煜教授自己的例子,本科学了化学之后,博士转到计算生物,直到现在也是在做生物工程。可是他从没有上过生物课:“我的生物都是自己学的。我今天大部分工作上用的东西,都是我自己学的。如果一个东西一定要有很深刻的认识,那就去自学。”
7
科研的创新与推广
见到夏煜教授之前,CGSA学术部对这期访谈定下的主题就是“科研达人”。对于科研,夏煜教授三句话不离“创新”二字。“做研究的话,最重要的是创新,老跟着别人后面走的话。第一,没什么意思;第二,如果大伙都往一个地方去,那就很容易形成竞争。而相反,如果你搞很创新的东西,并且相信你自己的感觉会更好。那样的话,首先你自己做起来会很有意思,并且你遇到竞争也小。”
“除了科研,现在是不是有好多时间要花在管理和宣传上面?”“对,这个很复杂,而且这也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现在的情况是你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推销你的想法,你又要写研究基金申请。这样就会占用你真正花在科研上的时间。另一方面,无论你在哪一行哪一业,自我推销都是一个必须的技能。比如,你需要3分钟之内跟你的上司或者你的顾客说清楚你的想法,让他们马上感觉到你所说的东西的价值而决定投资,这是个很重要的技能。”
8
生物的世纪何时到来?
来到采访的最后部分,我和夏煜教授聊起了他对“生物世纪”的看法。高中生物课本里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因此好多同学大学选了生物专业,可是毕业时才发现,不容易找工作,科研也感觉越做越窄。相信夏煜教授的看法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
“我觉得‘供需’这种关系像一个钟摆,会摆来摆去。像30年以前,有个人工智能的冬天,15年以前的互联网,也有一个冬天,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互联网不好,这都是将来的一个趋势。我个人还是觉得生物,包括生物科技,信息科技会引领未来科技领域的发展。但至于说要花多长时间,十年、二十年还是五十年,我不知道。但现在已经能够看出这个趋势了,生物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年都有新突破,所以这是一个时间问题。
另外,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充满着不确定性,这也是很激动人心的,如果能知道将来发生什么,反而没太大意思。很多人觉得将来生物科技有可能发展得像以前的计算机科技一样。你如果想象一下30年以前的计算机科技,SteveJobs在自己的车库里面就可能倒腾出一个新的产品,还可以去卖。这个将来在生物科技方面也未尝不可,所以将来很有可能自己在一个车库里面倒腾出一个生物科技产品,然后去售卖。从科研到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采访后记
和夏煜教授的访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他跟我们分享了自己许多的传奇的人生经历和经验。让我意外的是,在参加访谈和整理文字的几个小伙伴给出的feedback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点各不相同。不知道这篇访谈,让你记住的是什么?
第一期的“学海波澜”结束之后,我也常常反思,这种形式的访谈到底可以带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应该抓住一个我觉得有意思的点深入地挖掘下去,还是应该涉及到方方面面?这样的聊天会不会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是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路上,一边探索一边前行。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会有哪个人、哪句话、哪个时刻,影响着你的人生轨迹。
CGSA学术部希望,近期启动的这个小小的访谈专栏,可以尽量真实地反映访谈嘉宾的经历和经验,可以让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知名权威白癜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