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疾病危害 > 点赞川大2015年科技创新榜样
点赞川大2015年科技创新榜样
??近日,我校举行了年度理、工、医科技工作总结大会,并对优秀的团队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其中,两个项目组?获得产学研合作年度杰出贡献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一个项目?获得基础研究年度卓越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人?获得青年科技人才奖,专利实施转化优秀奖空缺。
获得表彰的优秀团队和个人都是谁,他们都来自哪些学院?快来一睹他们的风采。产学研合作年度杰出贡献奖二等奖余洛汀项目组团队成员:
余洛汀(右二)、王宁宇、张力丹、高超、宋雪皎
产学研工作简介:
余洛汀教授项目组-年间在抗病毒、抗菌、抗肿瘤领域与多个知名制药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创新药物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年项目组作为组长单位和第一发明人与制药企业联合申报了三个1.1类创新药物的临床注册。
其中,项目组合作开发的丙肝新药“福比他韦”已获得CFDA临床批件;另一个丙肝新药“安非合韦”也在CFDA优先评审中。
这两个不同靶点的丙肝新药临床前药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二者联合用药的双联及三联疗法能避免丙肝病毒耐药突变并显示出强协同作用。
项目组研发的新靶点抗耐药结核创新药物SKLB也取得重大进展,临床前药效突出。
项目组发明并合作开发的多靶点抗肿瘤新生血管候选新药“托西酸伊菲替尼”,也已提交临床申报。
张志业项目组团队成员:
张志业(中)、王辛龙、杨林、杨秀山、孔行健
产学研工作简介:
张志业研究员项目组紧密围绕磷资源清洁加工和综合利用,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在产学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五年,项目组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了切实可行的产学研合作对接模式,相继开发出湿法磷酸生产MAP、低品位磷矿生产高浓度磷酸及磷石膏制酸等新技术和新设备。
其中,项目组把三效浓缩技术成功应用于湿法磷酸化学净化法生产高纯度工业级MAP生产装置中,蒸汽消耗比两效装置节约45%。
此外,项目组将真空转台过滤机低位安装技术也成功应用于磷石膏的过滤,有效降低了磷酸系统的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
项目组成功研制了大型S-DTB连续冷却结晶器,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项目组多项创新技术在多个大型企业实现工业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行业内的高度评价,其成果对磷化工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绿色无害高效磷肥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础研究年度卓越奖二等奖肿瘤靶点筛选验证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黄灿华(前排左二)项目组成果简介:
黄灿华教授等聚焦肿瘤微环境、氧化应激与肿瘤细胞转移的关系,发现了结直肠癌转移中以FGFR4、miR-*、Maspin和ITGB3为代表的关键调控分子。
项目研究证明FGFR4能通过调控肿瘤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介导肿瘤上皮-间质转化(EMT),从而增强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
此外,研究表明miR-*可通过阻断MBD2对抑癌因子Maspin的表观沉默,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同时,活性氧的积累可以激活整合素ITGB3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增殖与恶性转化。
研究成果从新的角度阐明了结直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揭示了FGFR4和ITGB3作为结直肠癌诊断标志物或药物治疗新靶点的潜在应用价值,为后续转化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CancerResearch、MolecularCellularProteomics等国际学术刊物,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引用,其中关于FGFR4的研究成果被CancerResearch编辑选为“突破性进展”并作为“封面论文”进行亮点评述。
青年科技人才奖刘小华,年11月出生,理学博士,化学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资助。长期从事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及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获Thieme杂志社Synthesis/SynlettJournalsAward。
吴鹏,年5月出生,理学博士,分析测试中心副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掺杂量子点有别于传统量子点的光学传感新应用,创建了若干污染物和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和高选择性分析新方法。先后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项,主要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四)等荣誉。
沈晓静,年9月出生,理学博士,数学学院教授,信息融合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信息融合、应用数学方面的研究,在多传感器检测和估计融合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特别是在导师朱允民教授指导下完成的极小化欧氏误差估计融合理论,成功实现应用转化,通过实装数据验证,在相关课题验收中被评为“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之一。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等荣誉。范振鑫,年6月出生,理学博士,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哺乳动物的进化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在狗的起源、狼的适应性、狼与狗的关系、猕猴物种的生物医学价值开发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主要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主持的在研科研项目3项。杜力力,年2月出生,理学博士,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与流体力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在高维可压缩亚音速流体力学、高维粘性流体力学方程组整体正则性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在无旋流意义下解决了高维的Bers亚音速管道流问题,在任意维数意义下证明了Bers亚音速管道流论断。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要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ARMA、CMP、CPDEs、SIAM上发表论文30余篇。戴峰,年6月生,工学博士,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担任RMRE等5个国际著名SCI源刊的副主编或编委,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从事岩石动力学、岩体工程灾害机理与监测等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白鹤滩、乌东德等多个国家重大水电工程。主持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1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10余次,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邓华,年9月出生,博士,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四川省杰青。主要研究工作是通过利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中无机填料在加工中的受限、组装与松弛,调控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填料网络形态结构及其性能。在ProgPolymSci、AdvFunctMater、Small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篇,他引次,1篇ESI高被引论文。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吉俊懿,年1月出生,工学博士,化工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基金”获得者。致力于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微纳结构调控及传质性能强化研究,在新型自立式石墨烯基复合储能电极、石墨烯基二维催化剂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主要研究成果在AdvMater、ACSNano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6篇,他引余次,第一作者论文单篇最高他引次,4篇论文被选为ESITOP1%高被引论文。王俊峰,年?10月出生,工学博士,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研究员,科研副院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资助计划”。主要从事空间信息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以及云计算等方向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先后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4项,受理发明专利22项。研发的安全虚拟云桌面、云打印等成果在全国几十家企事业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曾获“四川大学唐立新青年科学之星奖”等荣誉。苗强,年3月出生,工学博士,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典型机电系统可靠性与健康评估方面的研究,针对早期故障微弱特征识别、复杂工况下的系统健康评估以及寿命与可靠性预测等问题,采用相关向量技术和无迹粒子滤波算法对系统健康状态进行建模与预测,显著提高预测精度,相关论文入选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蒋炜,年1月出生,工学博士,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工业催化剂的设计开发;新型反应器设计开发;多相反应过程研究及强化;绿色能源与绿色催化过程。迄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四川大学优青基金1项,企业产学研项目6项。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企业项目等10余项。近五年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授权及公开发明专利13项。岳海荣,年7月出生,工学博士,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低碳与新能源技术、新型纳米材料与反应器开发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大学优秀青年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并与国内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在NatCommun、JACS、AIChEJ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他引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钱志勇,年1月出生,理学博士,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任JBiomedNanotechnology亚洲主编、HumanGeneTherap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生物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等。以通讯作者身份在ACSNano,NPGAsiaMaterials,Biomaterial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余次。获得15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两组专利成功实现转让。黄晓琦,年5月出生,医学博士,医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西磁共振研究中心副主任。致力于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各种神经精神疾病以及行为问题的脑结构与功能异常,寻求疾病的神经生物学表征,并采用模式识别技术探索影像指标在临床的转化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在《PNAS》、《美国精神病学》、《生物精神病学》、《放射学》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97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五)和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四)。为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Waterloon奖励获得者。徐欣,年4月出生,口腔临床医学博士,华西口腔医学院副教授,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口腔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与防治研究工作,在口腔感染性疾病及炎症性骨吸收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42篇,参编学术专著/教材7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两项。目前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生物医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常委。博士论文曾入选“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赵行,年8月出生,口腔基础医学博士,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在“新型双面对称核苷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口腔黏膜病毒感染及癌变防治中的应用”方面获得系列原创性成果。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ACSNano等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含1项国际专利)。曾获中华口腔医学会“新星讲坛-口腔新秀专场”一等奖,IADR中国分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四川大学学术之星等荣誉。魏欣,年10月出生,医学博士,医院眼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长期致力于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级项目共8项、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1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专利10项、作为副主编编写教材一部。曾获“四川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华西青年榜样”等荣誉。巩长旸,年9月出生,理学博士,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获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长期从事新型纳米递送系统领域研究工作,在靶向基因载体、新型免疫佐剂、纳米胶束药物载体、温敏型水凝胶药物载体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或作为主研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魏全,年11月出生,临床医学博士、博士后,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致力于心血管疾病及肺部疾病康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多篇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17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大川来源/科研院编辑/王允保治疗白癜风的药物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