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相关医院 > 海绵城市能破解看海

海绵城市能破解看海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 http://m.39.net/pf/a_7696544.html

强降雨产生的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的提出借鉴了国外“低影响开发(LID)”的理念,就是大尺度流域范围内地表径流、植被、水土保持、自净化系统、水系空间格局都比较自然,要求城市开发要把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等降低的最低的程度。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从区域、流域的尺度上重新考虑“治水”理念,重整山河、回归乡土、回归自然。

百湖之市——武汉

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重点思考解决“城市看海”的问题和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

问题一:从流域尺度的角度出发

历史上的武汉区域的空间格局本来是六分水,三分田,一分山;现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把六分水变成了四分城二分水,城市建在湖里,被淹是很自然的。我们建了很多、很高、很坚固的大堤,把水拦住了。但是,暴雨一来,城市还是被淹。

所以,要解决“武汉看海”的问题,还是要从流域的尺度,让水往低处流,让城市留有足够的水面和湿地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史上最大连续降雨量的蓄水要求。

同时,应该按历史最大的连续降雨量,设计城市地表径流模型,分流入湖泊、分流入农田、分流到下游,还要修复湖泊和湿地水域面积和蓄水能力。既然是流域尺度,那么,上游和下游的水文状况和影响是必须考虑在模型里的。总之,海绵城市解决“城市看海”是一个流域的系统工程。

问题二:“防洪防旱防内涝”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海绵城市是把“防洪防旱防内涝”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一个区域内,暴雨的频率和强度是不定的,一次暴雨,很可能把一年的降雨量的30-70%都下下来;但区域内每年的总降雨量的差异很小。

在暴雨来时,如果单纯考虑防洪,把洪水都排泄掉,旱季旱灾就会加剧;如果建高坝把洪水拦住,雨水不能入河入湖,内涝就成为必然。所以,管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同时考虑防洪、防旱、防内涝,它们必须是水利部、住建部、农业部共同的职责,共同的方案制作者、共同设计、共同建设、共同管理。而海绵城市应该是它们共同的理念和原则。

美国迈阿密临水而建,建筑离水面仅高差2米,没有堤坝。为什么这座城市不担心被淹?这个区域的年降雨量超过mm,最大连续降雨量超过mm。不担心被淹,关键是城市建设保留大于20%的水面。因此,海绵城市的核心是“防洪防旱防内涝”的一体化。

问题三:雨洪是资源

不把洪水利用起来,将给我们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

海绵城市解决地表径流问题是当下的共识,通过海绵城市设计就地消纳地表径流,促进雨水就地下渗,涵养地下水源,这是海绵城市设计的第一原则。这一原则是基于“雨洪是资源”的理念。对于我们的城市来说,雨洪与其说是一种危害,更不如说是一种没有控制好和利用好的资源。

年北京的一场暴雨的地表径流相当于一个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对于北京这样极其缺水的特大型城市来说,是一笔无比宝贵的资源,但是我们就这样眼看着让它不但白白流走,还变成洪灾,危及城市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所以,如何在流域的尺度上,保留和建设足够大的水面和湿地,这是储蓄雨洪资源的需要,也是减少洪水危害的需要。

很痛心的是,这些年来,我们的小湖泊消失,大湖泊水面减少了40%;我们的湿地面积更是减少了65%以上。本来,我们国家的水资源就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如果我们再不把雨洪作为资源,而是当成祸害,那水资源的枯竭,也将给这个民族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所以,把雨洪作为资源蓄起来,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问题四: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四大尊重”

“尊重水、尊重地形、尊重表土、尊重植被”是低影响开发的四大原则,也是海绵城市的四大原则。

为了建城,我们不但填了湖、还平掉山;一有暴雨,城市就是一个聚雨盆。我们改变了地形,也改变了地表径流,被淹也就成为常态,这可不是城市排水系统能解决的。

数千年前的祖先就告诉我们尊重水,尊重地形,因势利导,维持整个自然的和谐共生。海绵城市的意义也在于此,让水和土地和谐相处,不要产生矛盾,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灾害。

表土与水的关系表现在,表土能迅速吸收和保持自身重量百倍甚至几百倍的水分,而且具有反复吸水功能,损失了表土,也就损失了水的涵养库。城市建设基本上都会深挖土层,表土资源就这样被挖掘并混合在其他土壤中丢弃。据统计,我国土地流失总面积约万平方公里,每年损失土壤约50亿吨,被冲走的氮、磷、钾肥约万吨。

海绵城市也要“尊重植被”,道理很简单,植被能减少地表径流对表土的冲刷,就能保护表土和表土结构。植被也是水资源的涵养库,一般一平方公里的森林相当于万立方米的水库。

问题五:建立水系自净化系统

污染其实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海绵城市要解决水质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水循环体系和自净化系统,其中包括湿地的建设。湿地有流域内的大型湿地(三江平原湿地)、湖泊型湿地(如鄱阳湖湿地)、河岸河漫滩湿地、海湾入海口湿地。这些湿地的功能和作用:水涵养功能、生境功能、抗洪防旱防内涝功能、水系自净化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等等。湿地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在我们过去的城市建设中,湿地被蚕食、破坏,取而代之的是硬质的城市。

如今要解决水质问题,就要恢复湿地,地表径流水通过湿地的沉淀净化的过滤,起到净化的作用,再进入河道或者渗入地下水。而地表径流水中富含的污染物也就成为湿地中的动植物的丰富养料。所以说,污染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湿地恰恰是解决水污染的重要载体。湿地建设技术也就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重点。

总体来说,海绵城市建设追求自然理念,遵循自然法则,仿效自然,用工程和技术手段实现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用符合“自然法则”的海绵城市去解决“城市看海”问题,是更科学、更可持续的方法。

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大力推进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镇江、嘉兴、厦门、济南、武汉、南宁、重庆等16个城市入选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下图是海绵城市水的循环收集和释放示意图。

海绵城市以低影响开发为指导思想,通过改造,发挥城市“灰色”排水管网等设施的功能,同时结合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道路广场、原有河湖、湿地、草坪、沟渠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内涝及蓄水等问题。

1.结合水循环的知识,比较分析普通城市与海绵城市,为何在遇到暴雨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海绵城市:暴雨来临时,雨水能够在湖泊、人工湿地、草坪、河流沟渠、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道路广场等大量蓄积,下渗,进入地下泥土,城市地表流动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小,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发生内涝受淹。

普通城市:暴雨来临时,大面积的混凝土、沥青路面渗水性能低,大量雨水迅速聚集到下水道,导致排水不畅发生内涝受淹。

2.海绵城市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还能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的湖泊、人工湿地、草坪,使得城市更加美观;大量增加的绿地面积、水域面积能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解浮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雨岛效应”;对雨水进行蓄积和循环使用,节约水资源,能部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现象。

来源:网络。作者简介:伍业钢,生态学家,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nqjpo.com/xgyy/10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