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相关医院 > 一座百年校园的消失中山大学拆迁记

一座百年校园的消失中山大学拆迁记



早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大拆迁,已经慢慢平息下来,在暑假到来之前,挖掘机会稍事休息。可是,在大拆大建的思维下,这所百年老校真的会不会被拆“没了”?

年5月23日12时17分,中大园北路去往东区学生饭堂的路上,由于前面一栋楼房已拆,露出来一栋典雅端庄的红砖房,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第二天我们再次经过的时候,这栋房子已经消失不见,告别了它屹立50年的人世。

好好的一栋房子,为什么说拆就拆?

5月23日早上,跟朋友约了去拜会中大生物系张老师,笔者又回到了多年不见的母校。

中午,张老师邀我们大家一起去学生饭堂吃饭。路上看到一排高高耸立的松树,张老师就给我们讲解,说这是美国湿地松,估计是岭南大学时期,或者“解放”前,美国牧师引种到这里的。

当大家纷纷抬头仰望那排松树的时候,目光不期然就落到了树旁一栋造型独特的“大房子”上:这是一栋红砖房,约10米挑高、单层、两面坡瓦顶;从建筑样式判断,应该是一座大型的工场或者库房。奇怪的是,屋顶瓦片和墙上门窗好些都被拆掉了。是要推倒盖新楼呢,还是只是改造一下、做一番修葺?

修缮科工场内景,正门立面

旧时的砖木结构建筑,即便是工场也相当考究,工艺精细,结构稳固

饭后回来,我们带着疑问进去瞅瞅,发现空空的木屋架下面一片凌乱:各种规格的门窗、柜子、桌椅、梁柱、屏风、玻璃、瓦片、砖块、大块的木板、建筑构件,还有旧时代的木邮箱、图书馆插检索卡片的小抽屉,等等,东倒西歪、散落一地,就好像到了一个地震或战后现场。

那些台台凳凳上积满的灰尘,墙角砖缝丛生的野草,显示这里丢空有好几个月了。

从遗留在抽屉、柜子里的上世纪80年代的修缮登记表,订单收据,各个科室部门的铭牌,刨子、刀锯等木工工具和器械,各种废弃的木料,囤积的建材、装修饰件,等等,我们得知这里就是中大后勤部修缮科的工场。

更难得的发现是一本文革时期、印有“中山大学革命委员会”“保密日记”字样的日记本。再联系整栋房子的建筑样式、红砖墙清水墙面、被拆卸堆积在房子旁边的琉璃瓦、门窗家具的榫卯工艺,可以确认这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到现在大概有50年历史。

我们一边在空荡荡的工场里四处探索,为每一个“重大”发现雀跃欢呼,一边就开始饶有兴致地探讨这栋酷酷的“红砖房”,假定不拆,而是改造加固的话,可以“创新”出来的用途: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联合办公?创客空间?学生创业孵化器?

丢空有一段时日的工场,各种遗物散落各处,一片凌乱

被遗弃的石膏装修饰件,印刻着精美的花纹图案

下午四点多的时候,从办公楼后门探出一个人头,随后一个包工头模样的人站出来居高临下问我们:“你们在这里干什么?”,“快出去,这里要拆了!”

这一喊就把我们刚才还在做的梦吓跑了:有这么巧!我们今天才发现这里,今天就要拆!好好的房子干嘛要拆!

包工头放完话几分钟,大约四点半,办公楼后院就传来铁棚院墙倒地的巨响,后勤部建筑群拆迁先从后院开始了;大概一个小时后,另一部挖掘机从坡地上开下来,开始力推修缮科红砖房西墙,由于机械故障,推了一截就不推了。天色也慢慢暗了下来,估计是明天再拆吧。

机械故障,推了一截就不推了

第二天14时47分,我们回到现场时,工场大房子已经夷为平地

废墟边上,拆卸掉的一个窗户,窗玻璃上的猫脚印,这场大动荡,猫会怎么看?

准备拆掉的办公楼边上,一张"中大后勤集团成立十周年"宣传墙报,转眼十五年过去,年的今天,这栋楼也走到了它的末日

几秒钟内,最后一节房子塌下

原来要拆的不是一栋两栋,是多栋!

原来中大早在去年就已经“规划”好了,一次性要拆多栋楼房!我们偶遇的修缮科拆迁就属于中大南校区规划拟拆的一部分。

中山大学南校区拟拆改建筑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这份去年12月12日公示的《中山大学南校区控规修改项目征询意见》,“规划拟拆除建设量14.78万平方米,新建建设量43.92万平方米”。

“规划调整涉及博物馆、科技综合楼、教学楼、学生宿舍、实验楼、游泳馆、饭堂等”,老校区超过栋楼房将被拆除,包括生物楼等大批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砖建筑,以及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这座年才建成的17层高楼。

被称为中大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这份拆迁规划,公示一个月后,引来了中大校内外各方人士的普遍质疑,在公示期30天内,共收到条意见,条是表示反对的。一个主要意见就是“反对校园大兴土木”,认为新规划的拆建量太大。

公示期结束后,公示文件不见了。校方称根据意见调整规划,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和位于中轴线上的岭南堂不拆了,其余保留原计划。该规划方案在内部最终以60人赞成,0人反对,1人弃权得到通过。

从公示期人反对到最终内部60票全票通过,好大的一个转折,怎么做到的?

多栋楼房,是不是都命该被拆?

拆东北区校办企业办公大楼

东北区修缮科对面,规划拆迁的三座校办企业(中大生化、中大医药、中大中鸣)办公大楼。图为“中大中鸣”大楼。也是传统的红砖墙。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个片区的三家校办企业都搬到南沙去了,因为在“规划”里边,这些都不属于教学硬件,会影响学校教学环境。因为是有长年租约,所以这次突然终止合约,校方只能给予补偿,大概一家企业约三千万,合起来就过亿了。

拆东北区印刷厂

在门口的时候,和印刷厂职工聊了一下,他并不知道在规划方案里边,这里也是要拆的,只是凭直觉,估计印刷厂过不了一两年也该拆了,问他为什么,说是现在校里边很多印刷业务都外包了,公司可能会被整改,印刷厂留不留存,上边说了算。

印刷厂内景

拆东北区印刷厂宿舍

印刷厂职工宿舍

一男一女两夫妻是从河源过来打工的,由于不是编制内职工,没有搬迁补贴和安置计划,只能到学校附近另找出租屋,租金一般要上千元一个月,跟原来(月租连水电费大约三百一户)相比,收入将大幅度减少。问到今后有什么打算,颇为茫然。

拆东北区教工宿舍

沿中大东北区最北边园北路,有三栋红砖墙的多层教工宿舍楼,也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次规划中也是要拆的。

张老师和她的五六只猫,在这里已经住了超过十年,决定搬到珠海校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被这个规划搞得心烦。

其实这些房子结构都牢靠,只要做一些修葺,把周围树木草丛整饬一下,居住条件将得到很好的改善。拆了再建不仅可惜,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动荡。

拆东区“小灰狼”墙面学生宿舍

我们在校的时候住的宿舍楼,现在住的是女生,建于80年代初,“小灰狼”外墙,有近10栋还保留至今,没有被贴马赛克,或者拆建成高层,但还是难逃一劫。

拆西区-L形地块教工宿舍

问到对这次拆迁看法,一位住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角度:“我们这些楼是清水墙,红砖墙,70年代最早盖的,质量很好,也美观。后来又盖了大灰狼小灰狼,接着是石米墙,马赛克,越来越难看。你看样子就知道是哪个年代盖的。”

一家三口在楼下公共庭院树荫下乘凉

这一片总共有10栋左右的红砖楼。据规划方案,这里拆了之后,原住户将统一搬到怡乐路新地块盖的新的高层住宅楼里。但是由于拆建工期漫漫,而且产权上颇多繁琐纠葛,能不能动迁,也要打问号。对于拆迁,多数住户并不同意,有些倒也无所谓,持观望态度。

拆中区-小红楼

中区小礼堂往北,中轴线西边大草坪上,原来有几十栋红砖绿瓦小别墅,昵称“小红楼”。由于住户搬走,年久失修,被规划人员判断为“不能住人”,前不久拆了其中的一大半,后来中大有团体站出来反对,遂调整为整修,剩下的十多栋才得以幸存。

其实这种楼房就是中大的LOGO,拆掉了中大特色就没了,想恢复原样也恢复不了的。

拆中区-生物系

生物系很早就改名生命科学院了。中大这二三十年,各种现代化院系大楼纷纷拔地而起,那些旧的红砖楼,自然而然就都被冷落在角落里。不过这栋楼前面有个达尔文像,你拆了让祖师爷脸面往哪儿搁?

生物系实验鱼塘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有这么一片充满自然气息的“野地”,实属难得。但是规划里边是要拆掉的,为了“恢复原貌”、“增加绿地”。

实验鱼塘边上,一个水循环站,生物系水生所的学生在值班。据他介绍,自来水在这里通过循环,过滤掉有害的物质,再输送到鱼塘里。

“我们这里以后说是要搬到海珠湖公园那边,每天路程要增加一个小时。上边要调整拆迁,没办法啊。”

“这里的实验设施应该不会搬过去,将来那边会有新的。”

水循环站内部

拆东北区-中大社工服务中心

这栋红砖小别墅目前是中大社工服务中心办公地,经过内外的功能改造,又焕发了生机。中大一些据说“不能住人”的同类小红楼,本来是可以借鉴这栋房子的经验,做保育、活化和改造的。但是听说这里也要拆,为什么呢?

不拆中轴线岭南堂

建于年的岭南堂,规划为打通中轴线,拟拆除。正如中大教授、规委会委员袁奇峰所说,岭南堂选址时就是有问题的,“破坏了大学的历史规划,破坏中大轴线的历史风貌,这次(拆除)是纠偏”。

而在规划部门收到的条公示意见中,条意见反对岭南堂拆除。但是可能是因为这个建筑是由岭南大学校友捐建,也是岭南建筑大师畲畯南和莫伯治先生作品,最终的决定,是“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不拆,岭南堂也不动了”,“已经成为现实,拆确实不合适,留着它可以作为教材。”

规划大拆迁的依据是什么?

通常的理解,一栋房子拆不拆,主要是看它的使用年限,是不是危房,结构功能合不合理,外观造型跟周围环境和不和谐,跟市政规划有无严重冲突,等等。

在中大的这份规划方案中,我们没有看到关于老建筑安全性的论证。

几天来对规划要拆的楼房的走访考察,我们发现大部分都欠缺拆迁的依据。像西区的红砖房教工宿舍,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都不是高层,结构还很牢靠,再用上四五十年应该也不成问题。看年份是否老旧吧,那么一些建于八九十年代,甚至近年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也都赫然在列,又是为什么?

而像岭南堂等大型建筑,自建成以来,因为建筑体量、高度、外形等与校园整体风格、周边环境格格不入,颇受诟病,一开始方案里边规划要拆的,没多久定案又决定不拆,让人不禁纳闷,拆与不拆的依据到底在哪里呢?

回头研究一下相关资料,在中山大学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qjpo.com/xgyy/104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