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相关医院 > 小儿眼科那些事儿
小儿眼科那些事儿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眼疾引起的视力障碍,除了造成个人生活的不便外,也会增加家庭及社会的负担。虽然医疗技术进步,大大提高眼疾治愈的机会,但是仍有不少眼疾仍嫌发现太晚,延误治疗时机。今天,耿医生带大家一起来聊聊小儿常见眼疾的那些事儿
、先天性白内障症状:白瞳症,即新生儿出生后瞳孔区有白色反射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王道
2、感染性眼疾症状:流泪、怕光、发红、眼屎多
小宝宝出生时,若产道有细菌,如淋菌、披衣菌,会使眼结膜感染而形成新生婴儿眼炎。其中新生儿脓漏眼,是一种由淋球菌感染引起的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医学上又叫做“淋球菌性结膜炎”。这种疾病在解放前较多见,但近几年来,随着各种性病的“死灰复燃”,这种病人也逐渐增多,有卷土重来的趋势,值得警惕。
新生婴儿时期如果患有鼻泪管阻塞,泪囊容易反复发生泪囊炎、治疗方面要先控制感染,并以按摩或手术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原则上,六个月内采按摩的保守治疗,六个月以后则采取较积极之手术疗法。
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血管的发育从怀孕十六周开始,一直到足月四十周才发育完全,因此在怀孕周数小于三十六周,体重小于二千克的早产婴儿,很容易形成病变,称为早产婴儿视网膜病变。有可能造成失明的后果,必须于出生后四至六周起定期检查,适当治疗才能预防失明。此外,早产婴儿特别容易有高度近视及散光,因而形成弱视,也必须注意。
4、小儿弱视、斜视
09年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学习全国低视力专家吴淑英老师
新生婴儿从出生到二个月大左右,仅能看到模糊的影像,因此对于明亮、鲜艳的物体较感兴趣。从二个月到六个月,这段时间是眼球运动及立体感发育的关键期,视觉感官刺激的玩具,可促进眼睛的发展;六个月以后,正常的孩童应该是两眼正视,如果还发现有斜视的情形,就必须请专家检查,必要时给予适时的治疗。切记一岁至六岁是治疗的关键期。
5、视网膜母细胞瘤症状:瞳孔出现黄白色反光俗称猫眼,它是一种恶性眼内肿瘤,可由于基因突变而产生。此病有遗传倾向,多半在二至四岁左右被发现。若肿瘤还很小,可借助雷射或冷冻疗法。太大的肿瘤,则须将眼球挖除,以免肿瘤蔓延到眼窝或移转到全身。另外,先天性白内障或早产儿视网膜症也会出现猫眼的现象。
6、先天性青光眼症状:出生或出生三个月左右出现怕光、流泪、眼皮挛缩、眼角膜变大且混浊不清。婴儿喜欢躲在棉被或较暗的地方
又称牛眼,由于患眼的眼压增高,眼珠被撑大,眼睛看来较正常人为大。这种眼病较因为早期自觉症状较轻,仅有轻微怕光、流泪,一般难以引起父母的注意,还往往误以为“水汪汪的大眼睛”而盲目高兴。殊不知,这种“大眼睛”是病态表现。此病若未能早期施行手术以控制眼压,则视神经将因而丧失功能。
7、先天性眼睑下垂症状是上眼皮向下垂,想睁开眼睛却睁不太开,或将头部抬高后仰,而下巴呈现上举之姿势,或用力睁眼时,眉弓抬高
若婴儿出生时,就伴随中等程度至严重的眼睑下垂,特别是单侧下垂者,则在一岁之前,就得动手术治疗,以免产生弱视。若眼睑下垂情形不是很严重,则三至五岁是适当的手术时机,可以避免幼儿上小学后产生自卑感。
8、先天性眼睑内翻、倒睫症状:流泪、眨眼等
在医学上来说,如果睫毛倒伏不明显,刺激症状也不重,可以观察,医院眼科复查(一般3~6个月次)就可以。如果6~7岁以后倒睫仍明显,刺激症状仍较重,则可需要做睑内翻矫正手术治疗。手术比较简单,多数情况不需做皮肤切口,只需缝线缝合法就能矫正。
9、青少年近视
9月8日在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其中有关视光的主题会议人气最高。而今年4月份,医院的瞿佳教授和黄锦海博士领衔的团队,在美国眼科学权威杂《Ophthalmology》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瞿教授和他的团队,花了3年时间,找了目前已发表的多篇有关近视控制的论文,并从中筛选出有对照试验的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6种儿童近视防控方法,其中有普通近视眼镜、OK镜、硬性角膜接触镜;还有一些药物,比如做散瞳验光时用到的阿托品等;还有一种不用花钱的户外活动。
他们给这6种方法的有效性,做了排序比拼,看看谁的近视防控效果最好。结果发现,药物阿托品的效果最好,高、中、低三种浓度,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但是,浓度越高,停药后反弹也越快,0.0%浓度的阿托品反弹则不明显。”黄博士说,阿托品可能是未来最有希望应用于临床的近视控制药物了,不过它也有一系列副作用,比如过敏、畏光、面红、发热等。还有一个问题是,0.0%浓度的阿托品目前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还没有全面用于临床,在市面上几乎买不到。
户外活动和近视,是这些年近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户外活动可以预防近视吗?答案是肯定的。黄博士的PK表中,户外活动排在第8,效果似乎不太吸引人。不过他提醒大家,不要简单看排名,因为有关研究比较少,所以进入分析的样本少,有些“吃亏”。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Ian·Morgan和中山大学何明光教授的研究发现,一年级的孩子,每天增加40分钟户外活动,3年后近视发生率下降0%;医院吴佩昌的研究,每天增加80分钟户外活动,年后近视发生率下降9%。两个研究都说明,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首都医科医院王宁利教授发现,对尚未近视的孩子来说,充分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所以预防近视,一定要从小开始,在幼儿园阶段就要保证孩子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