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相关医院 > 中华医学杂志青光眼重点报道
中华医学杂志青光眼重点报道
上图为青光眼的典型眼底表现:病理性大视杯。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性眼病,中国是全球青光眼患者最多的国家。青光眼一旦进入不可逆的晚期阶段,患者将难以避免致盲的厄运。
我们为您选择了一组青光眼表现、诊治方面的文章,它们全部选自《中华医学杂志》年第91卷第7期:
管窥青光眼的早期诊断
临床上容易忽视的青光眼症状表现
应重视危险因素评估在青光眼诊治中的作用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24小时眼压波动规律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单侧视盘出血眼的特点分析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野平均缺损的相关性分析
———以下为节选内容———
管窥青光眼的早期诊断
葛坚,卓业鸿,白玉婧
临床上中所提到的“早期诊断”,指患者存在可以检测到的青光眼性视网膜、视神经形态、功能变化的时间点。但是我们理想的“早期诊断”指存在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改变,但尚未出现临床上可以探知的症状及体征的时期。
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疑房角关闭即为其早期阶段,双目普通裂隙灯加前房角镜的检查已经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态,超声生物活体显微镜(UBM)和眼前节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AS-OCT)等可得到进一步明确诊断。
2.先天性青光眼:根据其独特的症状和体征即可诊断,但不可忽视角膜直径的测量,前房角镜检查,眼球轴长的测量以及散瞳验光检查。
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青光眼性视乳头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改变出现在该病的相对早期阶段,利用高分辨率的检测仪器与正常各地区、不同人群RNFL数据库的进一步比对,有希望能成为早期诊断的新手段。代表性的仪器包括: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共焦激光扫描影像技术(HRT)、偏振激光扫描技术(GDxVCC)、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TA)等。
眼压是目前惟一被证实与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眼压的正确判读与检测,仪器的正常值、一致性、特异性、灵敏性,对患者长期有效的定期随访,在早期诊断中尤为重要。
————————————
临床上容易忽视的青光眼症状表现
孙兴怀
青光眼的症状表现出多样性,不仅局限于眼部,还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这些全身症状甚至可掩盖眼部表现,延误青光眼的治疗时机。举例如下:
一、将青光眼的相关症状误认为是其他疾病表现
1.以头痛首诊与神经科、心血管科疾病混淆:如误以为高血压脑病、神经性头痛、心绞痛等。
2.以恶心呕吐等首诊与消化道疾病混淆:如误以为是急性肠胃炎等。
3.以头痛、鼻部症状首诊与耳鼻喉科及呼吸道疾病混淆:如误以为是鼻窦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二、全身系统疾病治疗用药不当导致的青光眼
1、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诱发的青光眼: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抗胆碱能药。
2、皮质类固醇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的青光眼。
3、收缩或舒张血管药引起的青光眼:如麻黄素、肾上腺素、硝酸酯类药物。
————————————
应重视危险因素评估在青光眼诊治中的作用
原慧萍
一、发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重要危险因素:增高的眼内压、薄角膜厚度、眼底视乳头杯盘比的增加。
其他危险因素:近视、糖尿病、青光眼家族史、偏头痛、血压异常、缺乏运动、吸烟等。
二、发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种族(亚洲人眼部的解剖结构比白种人更易发生浅前房和窄房角)、性别(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约高出2~4倍)、遗传因素(一级亲属患病率为7.10%,二级亲属患病率为2.33%,亲属患病率随亲属等级的下降而降低)、远视、便秘等。
三、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治中评估危险因素
除考虑眼内压水平、中央角膜厚度、杯盘比等因素外,还需要考虑眼部解剖特征、青光眼家族史、种族、年龄和全身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
对于具有发生青光眼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该进行青光眼的排除检查,并定期随访。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24小时眼压波动规律
肖明,孙兴怀,孟樊荣,等
目的分析其眼压昼夜变化规律,以期为青光眼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年4月至年4医院和复旦大医院门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例及正常志愿者83名,进行24h眼压测量,用非接触性眼压计从8am起每隔2h测1次眼压,零点至6am为唤醒后即刻坐位眼压.
结果二组之间峰值眼压[正常组右眼(16.0±2.7)mmHg,左眼(16.2±2.7)mmHg;POAG组右眼(25.3±5.6)mmHg,左眼(24.8±5.1)mmHg]、谷值眼压[正常组右眼(11.1±2.5)mmHg,左眼(11.0±2.3)mmHg;POAG组右眼(16.3±3.7)mmHg,左眼(16.2±3.3)mmHg]、平均眼压[正常组右眼(13.4±2.5)mmHg,左眼(13.4±2.5)mmHg;POAG组右眼(19.9±4.3)mmHg,左眼(19.8±3.8)mmHg]及眼压波动值[正常组右眼(5.0±1.6)mmHg,左眼(5.2±1.7)mmHg;POAG组右眼(9.1±3.6)mmHg,左眼(8.6±3.8)mmHg]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组59.6%,POAG组73.5%的峰值眼压位于门诊工作时间以外;尤其是在零点至早上6点这一时间段,正常组50%,POAG组64.7%的峰值位于凌晨0:00至06:00.
结论通过对比分析,24h眼压可以为我们提供治疗前的基础状态,从而为个性化治疗提供详实的资料.建议有条件的话,应该将24h昼夜眼压监测作为开角型青光眼的检查常规.
————————————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单侧视盘出血眼的特点分析
李梅,才瑜,潘英姿,等
目的观察单侧视盘出血(DH)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出血眼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单侧DH的NTG患者双眼间差异,观察指标包括眼压,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视盘的面积、横径、纵径、横径/纵径,视盘的整体参数和DH所在区域的分区参数,视盘旁脉络膜萎缩灶β区(PPA)的发生率、面积、范围、最大宽度等.视盘面积及其他整体和分区参数通过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Ⅱ型(HRT-Ⅱ)测量获得,视盘的横径、纵径及PPA系列参数则通过使用计算机Image-proplus6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对视盘的HRT-Ⅱ图像进行分析获得.所得结果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DH组视盘的纵径较对侧组长(P<0.01),横径/纵径较对侧小(P=0.),PPA的发生率较对侧高(P=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H组视盘整体参数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G-MRNFLT)、轮廓线高度变异(G-HVC)较对侧小(P值分别为0.、0.),视杯形态测量(G-CSM)较对侧组大(P=0.),盘沿面积(G-RA)、盘沿体积(G-RV)与对侧组无明显差异;分区参数的S-RA、S-RV、S-MRNFLT较对侧组小(P值分别为0.、0.01、0.),S-CSM较对侧大(P=0.),S-HVC与对侧无明显差别.两组在角膜厚度、屈光度、眼压、PPA的面积、范围、最大宽度方面无明显差异.将视盘面积、屈光度、G-RA、G-MRNFLT、G-CSM、横径/纵径、β区弧度范围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横径/纵径为与视盘出血相关的独立因素;将视盘面积、屈光度、S-RA、S-MRNFLT、S-CSM、横径/纵径、β区弧度范围进行回归分析,横径/纵径及S-MRNFLT是与视盘出血相关的因素.
结论NTG单侧DH眼出血所在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较薄,横径/纵径值较小,前者表明NTG单眼DH患者出血所在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较重,后者则提示DH眼的视盘较长,这一形态特点可能与其发生出血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野平均缺损的相关性分析
陈建华,徐亮,张蓉秀
目的比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GDxVCC各参数和自动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
方法用GDxVCC和Octopus1-2-3自动视野检测97例(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GDx各参数和MD之间的关系.
结果GDx各参数与视野的MD均呈负相关,相关性依次为:SA(-0.58)、TSNIT(-0.52)、IA(-0.52)、NFI(-0.48)和IES(-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半野视野与GDx下象限RNFL厚度参数一致性为-0.61,下半野视野与GDx上象限RNFL厚度参数的一致性为-0.59.
结论GDx参数和自动视野的平均缺损呈中度相关.GDx可用于青光眼的随诊.
----------
本刊
新浪微博:中华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