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饮食治疗 > 海绵城市生态经济2

海绵城市生态经济2



1.顶层设计良性循环

下面是国务院出的75号文件。

看75号文件,我认为有一个最完整的海绵城市定义,海绵城市是什么?“是”后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挥的对象是“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那么目标是什么?

“为”后面,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城市防涝等等。75号文件里面还有一个工作目标,

我倒觉得75号文件中的20个字更直观、更形象,就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但是你看,后边的“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是生态城市的概念。

住建部的海绵城市考核指标是年7月10日出来的。

水生态放在第一位,水生态的大类指标里面,有年径流总量、生态岸线恢复、地下水位、城市热岛四项。然后是水环境,然后水资源大类指标。四.水安全大类,水安全是城市内涝和饮用水安全这两个指标。还是制度、显示度等等,这几个方面。

关于“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具体还有到年要什么目标,年要什么目标。这个里面,可能大家对70%目标的理解不一样。

我觉得这个里边,可能是理解不一样,是从小海绵,还是大海绵来理解。

我们再回到中小(海绵)范围的水循环,LID的水循环是这样的,如果从小区、社区的概念,LID是这样的:

图中所谓的自然排水,我认为是中小海绵范围的自然水循环,就是50%蒸发,40%下渗,10%排出来。那当然比传统的灰色排水,就是说30%是蒸发,15%下渗,55%排出来而且是黑水,要好得多了。但是海绵城市不可能回到自然状态,是这么一个概念。

所以我觉得在中小海绵的良性水循环里面,除了排水“下河”,更需要重视的一个是“入地”。实际上土地是最大的海绵,刚刚章司长用他居住的小区案例,说到这个问题了。

还有一个大家可能没注意到的是“上天”,就是它蒸发参与整个大气的循环,它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不能用70%这么一个数值来考核,应当考虑更大范围的,更多功能要求的目标和指标。

今天我要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从大流域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在毫米降雨里边,39毫米是从海洋里面来的。

还有61毫米的水,这个降水是当地蒸发后,再降雨回到地面,实际上是自我循环的,是这么一个概念。

所以从大流域的水循环来说,它排出来的水就30%多。比方说长江流域,整个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范围,

年均降水mm1.92万亿方,年径流总量亿方占49%;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就是51%。整个黄河流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已经达到90%以上,因为黄河经常断流。

这是全球水分布的估算表和示意图:地球上只有3%的水是淡水,而淡水湖和淡水沼泽只占地球淡水的0.29%。世界上20%的淡水都集中于贝加尔湖。还有20%储存于美国的大湖(休伦湖、密歇根湖和苏必利尔湖)。江河只占有全世界淡水总量的0.%。由此看出地球上的生命只依赖于地球总供水量的沧海一栗。

在任何时间大气层中含的水量大约是12,立方千米。如果大气层中所有的水都一次性以降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那么整个地面将会被约2.5厘米,大约1英寸的雨水所覆盖。

大气层中大气层中10%水来自植物的蒸腾。

一棵大橡树每年蒸腾150升水。

海绵城市是生态城市,也是智慧城市。先讲智慧城市,就是它一定要用大数据的方法,因为涉及到太多的专业,太多的部门,太多的目标。一定要在生态文明的顶层下边,海绵城市才能一层一层落得下来。

思路是从全流域规划→水系统规划→海绵城市,最后落到河湖水系。对水利来说,河湖水系是安全、资源、环境、景观、生态、文化的共同载体,从水的量、质到态,整个时空的变化,就是良性水循环。

三是方法上,(一)空间怎么拓展?

然后怎么入地?怎么海纳?就是要把水系、小区、建筑、道路、绿地、地上、地下,全部要把它纳进来,成为一个大海绵。

(二)时间上的延伸,这个我就简单过了。

从量到质到态,水、土、气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最终要落地,就是指标和效用。所以水利也可以借用“蓄、滞、渗、净、用、排”这六个字,就是说在水文大循环里面,这六个字起到的效果。

这是章(林伟)司长的海绵城市培训的PPT,我把它借过来用了。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三个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小海绵,一个中海绵,一个大海绵,要从狭义的LID到广义的LID。



转载请注明:http://www.nqjpo.com/yszl/10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