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饮食治疗 > 高考专题22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考专题22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1.从考核内容看,内外力作用的能力来源,表现形式,形成地貌常出现在高考题中。
2.从考核形式看,多数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布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考查能力上看,直接考查名词、概念的试题不多,理论和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高。
1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厚度约60-千米,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大地构造地貌
岩石圈由一些构造带划分为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共六大板块/地图册P9)。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板块的相对运动构成了全球的基本面貌。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活跃(能量集中,多火山、地震及地热资源)。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多隐没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地震带,火山、地热亦很集中,也是海啸多发之地。
4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探究点一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概括为: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变成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及已生存的沉积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及已生存的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已经形成的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融化,重熔再生,又成为新的岩浆。如下图所示:
例1:(年海南)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完成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D.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
岩石的类型看成因,也看产状。火成岩1显然是侵入岩,而火成岩2位喷出岩;沉积岩不存在侵入或喷出的问题。
先确定沉积岩的顺序——应该是沉积岩3、2、1;火成岩2破坏了火成岩1的结构,比较新;火成岩都比沉积岩3和2年轻;火成岩往往是地壳运动剧烈,断裂作用明显时期形成的。当地壳稳定下沉后,沉积形成了沉积岩1.重新排序: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本题的选项首尾都确定了,其实就是辨别火成岩1和2的先后问题。
1.B2.D
例2下图是沿37°N我国东部沿海某丘陵地区的剖面图,图中1,2,3,4,5分别代表第三纪、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太古代的地层。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B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 (2)A,B两处钻井有可能打到煤层的是___________处。 (3)该地区水循环类型属___________ (4)该地区典型土壤是___________,耕地主要分布___________ (5)该地区的主要果树是___________,主要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_ (6)图中4所表示的地层中能否找到三叶虫化石?为什么? (7)如果在地层3中找到珊瑚化石,可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__________________。 (8)在地层___________中可能找到始祖鸟的化石,在地层____________中有可能找到大羽羊齿化石。 (9)在地层5中能否找到化石?为什么? [分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考查的知识点有: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地质构造的应用、水循环的类型、土壤、植被、化石等以及经纬度的应用和中国的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地理知识要有一定的横向联系能力。图中从左到右,岩层的新老关系的变化,A处为:4,3,2,1→1,2,3,4,从老到新再到老,故为向斜。B处为:1,2,3,4,5→5,4,3,2,1,从新到老再到新,故为背斜。煤的形成有两个时期-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但E处这两个时期的地层已被侵蚀掉,故不可能找到煤,而A处这两个地层完整保留在地下,应能找到煤。从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37°N、我国东部沿海某丘陵地区来看,可判定此地区为我国的山东丘陵。水循环的类型有三种,由于临海,故应为海陆间循环,回忆中国区域地理内容,土壤应为棕壤或褐土。山东省的苹果在全国有名,而山东丘陵上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花生。从剖面图看,A,B地势较平坦,故土地类型应为耕地。结合化石与地层的对应关系,(6),(7),(8),(9)问应不难作答。 [解答](1)向斜背斜(2)A(3)海陆间循环(4)棕壤或褐土AB(5)苹果花生(6)不可能。因为地层4代表元古代的地层,而三叶虫则是出现在古生代的生物。(7)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8)23(9)不可能。因为地层5代表太古代的地层,太古代还没出现生物且变质很深。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化石确定地层的年代,这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求考生对不同的化石所对应的年代要有牢固的记忆。其次是注意题设的已知条件"37°N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是解决(3)(4)(5)的关键。
探究点二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划分: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而言,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实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
生长边界
相
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安第斯山脉
消亡边界
例3: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完成1~2题。
1.⑥板块是()
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②③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B.安第斯山C.落基山D.阿尔卑斯山
3.主要位于①板块上的大陆的地理特征有()
A.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B.没有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
C.流经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流经大陆东岸的洋流为寒流D.东海岸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第1题,在赤道上,10°W-60°E为非洲板块,由此向东的⑥板块为美洲板块。第2题,板块②和③分别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两者相撞形成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第3题,①板块上的大陆为非洲大陆,东海域为暖流,西海域为寒流,东岸无世界著名渔场,非洲的地中海气候属于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广。
1.D2.A3.A
例3.如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读图下列回答。
(1)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
A.3个B.4个C.5个D.6个
(2)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A.LNB.LNC.LKD.MN
(3)叙述K处地貌的形成原因。
(4)K、L、M、N四地中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是:
A.L、NB.L、MC.K、MD.M、N
探究点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附:构造地貌)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拗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分
类
作用
速度
迅速剧烈
火山喷发、地震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
其他形式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构造地貌
褶皱山:背斜与向斜构成褶皱山地,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岭,向斜成谷,但有时也会出现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因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地下水在底部,);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背斜顶部。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水库坝址选择点;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部分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走了。
断层:由于张裂或挤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断层上升的一侧岩块,形成高地或断块山地,下降的一侧,形成低地或谷地;断层面一般形成陡崖;在断层线附近,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以及湖泊;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可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处岩层不稳定,大型工程建设宜避开断层,如交通线路、水库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例4: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山岭是
A.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B.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C.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2.图中E处的井属于
A.潜水井B.自流井C.承压井D.枯井
3.若图中的隔水层由页岩组成。按成因分类,下列岩石中与页岩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花岗岩B.大理岩C.石灰岩D.玄武岩
例5:选择坝址是建筑水库的关键之一,除地形等其他因素外,图5-6四种地质构造中,最适宜建坝的是()
探究点四主要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附:河流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
作
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河流地貌:
1)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
2)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积扇。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
3)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河底沉积物颗粒较细小,曲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凸岸堆积。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航运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响,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成多个沙洲,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
例6: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地貌称______地貌,在世界上分布最典型的国家是________,我国的_______高原也分布广泛。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两个名胜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因:A:CaCO3+H20+CO2→Ca(HCO3)2B:Ca(HCO3)2→CaC03↓+H20+CO2↑ 其中石钟乳①的形成可用方程式一表示,为流水的作用;溶洞②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___表示,为流水的___________作用。(3)试简单分析图中地下河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4)图中溶洞两边边槽的位置分布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很明显,此图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分布在地表的有石芽、石林等,分布于地下的有溶洞等。这些不同形态的地貌成因不同。石芽、石林、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使难以溶解的碳酸钙变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水流失。这样,位于地表的可溶性岩石就形成石芽、石林。水沿着地下的裂隙溶蚀,就形成溶洞或暗河。可用方程式CaCO3+H20+CO2→Ca(HCO3)2,表示。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是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溶洞形成后,包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渗入洞顶和四壁,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低,水中的碳酸氢钙分解为碳酸钙而沉淀,可用方程式Ca(HCO3)2→CaC03↓+H20+CO2↑表示。由图中的地下河水面的分布看,边槽的分布位置就标志着地下河水位的变动情况。[解答](1)喀斯特(或岩溶地貌)南斯拉夫云贵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2)A溶蚀B沉积(3)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作用。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扩大与合拼,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即地下河(4)标志着地下河水面变动时的位置。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本专题知识内容的扩散思维能力。(1)和(2)两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3)可能较难,易出现的思维错误是先形成地下河,然后形成溶洞,这样因果关系颠倒,就出现错误的解释。对于第(4)问,只要理解第(3)地下河的形成原因,问题便迎刃而解。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地表和近地表的岩石在日光、空气、水和生物等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
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风化作用使岩石(层)发生崩解和分解,所能达到的深度为风化壳的厚度,可以从几十厘米至几百米。在寒冷地区风化壳的厚度较小,在湿热的热带地区可以达到~米,在断裂带发育区风化壳可以达到更大深度。
风化作用为地表各种外营力(块体运动、流水、冰川、波浪及风等)的剥蚀和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没有风化作用为先导,剥蚀和侵蚀作用难以进行。风化碎屑物和淋溶物从原地被搬运外输,地面被低夷,残遗的风化物质在各地不同地理条件下发育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常见为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和矿物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风化作用,称为机械风化作用,它是由于温度变化及岩石空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变化引起的,作用方式主要有:
1.岩石的热胀冷缩
温度昼夜变化、季节变化。日变化影响最大,内陆干旱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变化、物理风化最强烈。如西北沙漠地区,白天47℃,晚上-3℃,相差50℃.
(1)不同矿物胀缩系数不一,相互脱落。
(2)表里不一。白天,表面受晒膨胀,晚上,表面冷缩,内部受热开始胀。
2.岩石空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的变化
结冰体积膨胀,对周围岩石产生挤压力,扩大孔隙,冰劈作用。盐结晶时体积膨胀。
机械风化作用可以形成倒石锥地貌。
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通过化学反应,使那些在地表条件下不稳定的矿物变成另一种新的矿物(它适应地表环境)。进行方式:
1.氧化作用空气中1/5氧黄铁矿FeS2(++)氧化成褐铁矿Fe2O3.H2O(3+),由铜黄色变为褐红色,颜色变深,结构变疏松。在地表称铁帽,地下连着矿床。
2.溶解作用任何矿物都溶于水,只是溶解度有大有小。
CaCO3+CO2+H2O--Ca(HCO3)2
方解石(重碳酸钙)
3.水解作用水和矿物相结合的一种化学反应。
正长石+H2O--高岭石+。.
4.水合作用有些矿物吸引一定数量的水。
石膏+H2O--硬石膏
经过彻底的化学风化作用,一切活泼的元素均从矿物中风化出来并随水流失,只有性质稳定的元素舅Fe,Mn,Al,Ni等才残留原地,如果这些元素富集到具有工业价值时,就成为残余矿床。
生物风化:此外植物根系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尸体腐烂分解过程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有机械和化学两种方式:
1.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
植物根对岩石的破坏,蚯蚓等钻洞,人类活动如挖洞、采矿等对岩石进行破碎。
2.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死亡后,腐烂分解形成一种腐植质(胶状的物质),是一种有机酸,对岩石起腐蚀作用.
地壳表层岩石经机械破碎,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松散物,再经过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增加了有机物质---腐殖质,这种具有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叫做土壤。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气候条件: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次。岩石破碎,但很少有化学风化形成的粘土矿物,以生物风化为主形成的土壤也很薄。
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残积矿床。可形成较厚的土壤层。
地形条件:地形影响气候,间接影响风化作用;另一方面,陡坡上,地下水位低,生物较少,以物理风化为主.地势平坦,受生物影响较大,化学风化作用为主。
岩石性质:
1.成分
(1)岩浆岩比变质岩和沉积岩易于风化。岩浆形成于高温高压,矿物质种类多(内部矿物抗风化能力差异大).
(2)岩浆岩中基性岩比酸性岩易于风化,基性岩中暗色矿物较多,颜色深,易于吸热、散热.
(3)沉积岩易溶岩石(如石膏、碳酸盐类等岩石)比其它沉积岩易于风化.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通过差异风化,我们可以确定岩层产状。
2.岩石的结构构造
(1)岩石结构较疏松的易于风化;(2)不等粒易于风化,粒度粗者较细者易于风化;(3)构造破碎带易于风化,往往形成洼地或沟谷。
球形风化:在节理发育的厚层砂岩或块状岩浆岩中,岩石常被风化成球形或椭圆形,这种现象叫做球形风化,它是物理风化为和化学风化联合作用的结果。
球形风化的主要条件有:(1)岩石具厚层或块状构造;(2)发育几组交叉裂隙;(3)岩石难于溶解;(4)岩石主要为等粒结构。
被三组以上裂隙切割出来的岩块,外部棱角明显,在风化作用过程中,棱角首先被风化,最后成球状。
可见,岩石风化作用与水分和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温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但在干燥的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但在湿润的环境中,主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风化壳及其研究意义:
1.岩石经风化后部分易熔物质被水带走流失,余下的碎屑岩和化学风化中形成的一些新矿物便残留原地,这些残留在原地的风化产物称残积物.
残积物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颜色与下伏地层(原岩)有一定的关系,它们常具有棱角,无分选性,无层理,向下逐渐过渡到基岩,在存在生物活动物的地区,残积物顶部发育成土壤.
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大陆地壳表层构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称之为风化壳.
2.风化壳可由一层残积物组成,也可由几层风化分解程度不同的残积物组成,而且层与层之间常逐渐过渡而无明显分界线。由于风化作用以地表最强烈,并向深处减弱,故具垂直分带。一个完整的风化壳在剖面上,从下往上可分为以下几层:
层1:未经风化的基岩.
层2:半风化层,岩石机械破碎成碎块.
层3:残积层,物理和化学风化,由下而上,风化程度由浅至深,碎屑颗粒由大变小.
层4:土壤层,经受长期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形成土壤。在没有生物风化作用的地区土壤层缺失.
3.风化壳的厚度和成分因地而异,一般潮湿炎热气候区,风化壳厚度大,并有可能形成Fe,Mn,Al,Ni等残积矿床(风化壳型矿床),干旱地区风化壳薄,常仅数十厘米且结构简单。
古风化壳:风化壳若为后来沉积物所覆盖,则称为古风化壳。
4.风化壳的研究意义
(1)地壳运动与古地理:长期稳定或隆起,风化壳得以充分发育,古风化壳代表古代沉积间断,发育构造运动.
(2)古地理:陆地,不同气候条件,风壳物征不一.
(3)矿产:残余型矿床,残积砂矿床(金、金刚石).
(4)工程建设:对近代埋藏的风化壳应填重对待。某水库工程对风化壳厚度估计不够,蓄水后坝下渗漏严重。
(如图为:周口店花岗闪长岩之风化壳:Ⅰ-土壤;Ⅱ-残积层;Ⅲ-半风化岩石;Ⅳ-基岩)
例5: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3题。
1.甲处的地形名称是:
A.喀斯特溶洞B.冲积扇
C.新月形沙丘D.火山锥
2.形成甲处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泥沙的堆积作用B.地质年代风积作用
C.地质年代岩浆喷发D.第四纪冰川堆积作用
3.甲地区所属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甲处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坡度小,为河流冲积扇。2.冲积扇的成因是河流的沉积作用。3.从经纬度和等高线可以分析出,甲位于太行山东侧的华北平原西侧,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B2A3D
探究点五常见的地质构造及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
类型
形态特征(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未侵蚀
侵蚀后
褶皱常形成高大山脉
褶皱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
山岭
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
谷地
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
断层
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
断块山,裂谷或海洋
断层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断块山地,如庐山、泰山、华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例6:(8年上海卷)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图中,陡崖出现在___处。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3)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___性。
该题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地貌之间的判断和演化,相对比较简单。
(1)、背斜;向斜;断层;丙;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该处容易形成断裂,岩石比较破碎,因此更容易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地势逐渐降低,而形成山谷
(2)、④;②;①(3)、不可逆
下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年3月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里氏6.3级地震。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图中示意该位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主要位于N板块上的大洲的地理特征是:
A.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B.淡水资源最丰富
C.流经大陆沿岸的洋流为暖流
D.一月吹陆风,七月吹海风
3.当图中M点地表面正午太阳高度为90°时:
A.非洲地区为白天B.欧洲地区为黑夜C.拉美地区为黑夜D.南极地区为极昼
1.D解析:东半球北部板块是亚欧板块,其西南为非洲板块,东南为印度洋板块,④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2.B解析:N板块为南极洲板块,地形为高原,上面覆盖冰层,淡水资源丰富,南极洲外围是西风漂流,属于寒流,这里为极地东风带,不分季节。
3.A解析:M点地理坐标为西经20度、赤道上,此时为太阳直射点,为昼半球正中心,昼半球最西侧经线为西经度,最东侧经线为东京70度,最北经过北极点,最南经过南极点。
4.(山东卷)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图例,知道①处是石灰岩,地表崎岖不平,是因为流水机械侵蚀和化学融蚀的结果;②处是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表现之一,也是融蚀作用造成的;③自然弯曲的岩层被破坏,发生在上部,显然是外力的风化和侵蚀造成的;D,岩层的弯曲,只能是水平挤压的结果,属于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C
读“阿尔卑斯山垂直自然带及其某日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5~7题。
5.山麓耕地牧场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则甲地自然带名称为: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6.阿尔卑斯山南坡的雪线明显高于北坡,主要原因是:
A南坡降水多B南坡降水少
C南坡气温高D南坡气温低
7.图中箭头方向代表气流运动方向,e地的气温明显高于a地,主要原因是:
Ae地受气旋影响Be地受反气旋影响
Ce地处于迎风坡De地处于背风坡
答案:5.C6.C7.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影响因素。5.阿尔卑斯山位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基带为亚热带常率硬叶林带,向上为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和积雪冰川带。6.雪线高低一方面取决于气温,另一方面取决于降水量,如阿尔卑斯山南坡的雪线明显高于北坡的主要原因是南坡气温高,而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多,雪线高于北坡。7.将两个图对比,可以看出从a到b再到c为南坡的迎风坡,从c到d再到e,处于北坡背风坡,气流下沉升温,气温较高。
下面两图中,图甲为从雅加达经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8~10题。
8.A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B.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9.图乙中,大陆东部和西部沿岸地区都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
A.地形B.土壤C.水源D.气候
10.在图乙中,D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的生长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点拨:8.图甲总体为沿经线变化的纬度地带性规律,A正常情况下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但由于山地影响,这里气温较低,形成了苔原带,属于非地带性。9.图乙是沿着纬线方向的经度地带性规律,但由于两侧气候类型不同,水热状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森林种类。10。按照正常规律,D处为温带荒漠或半荒漠,这里却形成了温带草原,说明这里水分条件比两侧好。8.D9.D10.C
11.(8年全国文综)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⑴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⑵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1)做该题最好还是准确判断出区域所在地,便于准确推理后面题目。根据图中经度纬度和河流特点可以得出是非洲刚果盆地和刚果河流域。(2)从水系关系呈现众多支流向中心干流汇入,可以判断四周高,中间低;且图中m等高线相对较闭合,内部登高线稀疏,地势较平坦,而四周较密集,坡度大,符合盆地地形特点。本题较简单,只要稍微熟悉当地气候地形就可以做出。
(3)本题难度一般,对当地环境熟悉的话一般能找到2到3点原因。
(1)河流流向有地形决定,水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在图中直接看不出流向,但可根据干支流关系(支流要汇入干流)可推断出流向,然后反推地形,另外图中给的m等高线也可作为判断依据。所以答案可以是:盆地(2):河流流域主要分布于赤道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上升气流控制,全年多雨,降水丰富;位于盆地,形成众多支流汇入干流,汇水面积大,汇水量大。(3):①植被:流域内为热带雨林,植被繁茂,水土流失较轻②地形:河流M点以上流经盆地地形区,内部平缓,河流中所带泥沙大部分在盆地内部即沉积,到河口泥沙少;③该河流流量大,而河口又位于盆地出口,地势落差较大,流速较急,泥沙容易被冲走而不是沉积。
12.读下图回答问题。
(1)比较南北半球纬度45o两处,雪线较高的是_________,相差约__________千米。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造成南北纬45度雪线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
(2)与雪线纬度分布规律基本相似的是:
A.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B.降水量的纬度分布规律
C.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D.对流层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3)积雪冰川虽然地处高纬和高山地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对于我国天山南麓地区来说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试加以简要说明。__________
北纬45o2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量北纬45度附近大陆宽广,冰川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这里降水稀少,故雪线高(或南纬45度附近陆地少,降水相对较多,故雪线较低(2)C(3)对于此地区来说,天山积雪冰川的存在,其融水可以作为重要的生活、生产用水。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
亚伟地理“亚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