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饮食治疗 > 科学发展观成为文化建设的尺度
科学发展观成为文化建设的尺度
科学发展观成为文化建设的尺度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舆论对不重视文化建设、不尊重文化艺术规律的种种现象的批评不绝于耳,比如文化投入不能满足大众需求,文化设施建设贪大求洋,层层举行的大型晚会表现出奢华、奢靡之风,文艺评奖过滥,一些地方领导在文化建设中热衷于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等。这些批评不乏深入、独到之处,但其中很多是就事论事,分散而且失之于皮相。今年以来,批评者终究找到了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科学发展观。由于有了这个利器,不但对一些老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角度,而且又发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刀锋所向,入木三分。一样是一个时期以来,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建设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开创性地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举措。比如,文化部近年来强调文化工作要以繁华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为中心,相继提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4基”战略,对外文化交流的“走出去”战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两手抓两加强”战略,和“人材兴文”战略,等等。今年以来,文化工作者找到了一个能够统领这些思路和战略的理论轴心――科学发展观。在8月举行的全国文化厅局长座谈会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代表文化部党组作的报告,主旨就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白癜风治疗费用展观,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工作。结合文化工作的实际,他在报告中还提出了“科学的文化发展观”的重要概念。各地文化系统也自觉地把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科学发展观”几近是所有文化报告、总结、计划的关键词和主题词。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提出的事关全局的战略思想和执政理论。在文化批评、文化建设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学习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而科学发展观成为文化工作的灵魂,成为衡量文化发展的重要尺度,是文化观念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进。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核心理念组织起来的现今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和行动方略,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的话语系统。把以人为本、全面、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发展的准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它的思想渊源。“民为贵”的民本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和”的美学意识,“立德、立功、立言”的“3不朽”的人生目标,都显示出与本日科学发展观相合拍的文化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特别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而提出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更包括着科学的文化发展观的积极内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且强调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强调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劳动;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全面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起作为体现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主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必须长时间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且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在向文化发展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点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将成为战略机遇期文化发展的主线。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尺子来丈量文化发展,对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在发展过程白癜风原因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多,在科学发展观的显微镜下,它们更是不言而喻。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在与社会的关系上,文化未能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文化是在矛盾中前行;在与时期的关系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失落的速度加快,文化是在付出代价中前行;在文化本身的结构上,各区域之间、各门类之间、各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文化是在跛脚中前行。这些问题乃至于冲突已明显制约了文化的科学发展,也影响了全部社会的科学发展。纵观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特别是回顾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以后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程,结论应该是,只有坚持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才能实现文化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建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我们的做法也许可以归纳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文化科学发展的条件;坚持以人为本,是文化科学发展的关键;坚持文化创新,是文化科学发展的动力;坚持文化工作重在建设,是文化科学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