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治疗方法 > 课间分享151109关于伤寒论金匮

课间分享151109关于伤寒论金匮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pf/a_4603724.html

关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本质,来源,和一些相关的问题一。或问:伤寒金匮的体系,大致上已经圆满完成了,所以后代医家的书不用读?

作者:陈建元

以医学的角度来看,一本医书的实质实用性,往往比谁写的还重要,如果是没有用的东西,不管是谁写的都没有探讨的必要,相反的,如果是有大实用的,就是后人伪写的,也有探讨的必要,理由无他,实用就有价值,医学不是古董学,而是应用学科,不实用的医书,站在医学的角度来看,除非是你要作考古学,否则,是没有用处的,这是要探讨伤寒杂病论之前要有的观念,站在考古学,重点是,谁是真迹?但站在医学,重点是,谁可实用?探讨伤寒杂病论的本质是什么?要有心理准备,心脏要强,否则,所探讨出来的答案,未必是你愿意面对的。

对于伤寒论中的若干问题,关于哪些篇幅是谁写的〈包括后人整理时,对于篇次的更动,或前序、后跋、附录有些增补→→关于伤寒论的篇次真伪、后人删改增添等问题的疑问。〉,反而是比较其次的问题,看看就好,不用太认真,重点是,伤寒论的本质是什么?这才是重点,这个地方不能轻易放过,因为本质清楚,就容易去运用它,本质不清楚,不但不知道它在讲什么?也容易误用,后代中医越走越窄,跟不敢面对现实,不敢面对经典里写的是什么东西,有绝大的关系。

一些已经探讨过的伤寒论相关问题,写在药王脉学解伤寒论金匮要略第1条~~第20条,请按这里,可以先看。

或问:伤寒论是六经体系?

A:会有这个疑问,是因为学医不学诊法。诊法自内经里面,已经写的很清楚,肺经有问题,会有什么症状?摸那个脉位来诊断?膀胱经有问题,会有什么症状?摸那个脉位来诊断?内经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为什么不看?如果说内经中写的太散,不容易整合,也可以看千金方,孙真人已经整理好了,为什么不看?〈千金方卷17、千金方卷20〉,这里面有数百条,写的一清二楚,肺经生病会有什么症状,把那个脉位,写的非常清楚,圣济总录卷48、卷53也可以参考。肺部有问题,把右手寸脉,膀胱有问题,把两尺脉,这是写在脉法赞中的话(叔和脉经卷一第七则,脉法赞是以前失传的一种脉法)。伤寒杂病论是公元年左右的书,成无己批注已经是公元年的事了,中间隔这么久,没有人把它当6经来看待,而是当6病来看待。

为什么没有人把它当6经来看待,因为这是件蠢事,为什么说它蠢,因为肺经或膀胱经生病时要把什么脉位来判断?会有什么症状?依照古中医的严谨逻辑,是要看证据的,而不是推理就能算数的,证据在哪里?证据在脉、证(症),脉证怎么看,上面提到的这些资料,都有教你怎么看。

为什么说当6经来看,是一件蠢事,因为这种说法,临床一戳就破,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修正错误,还是神主牌在上,反正拿着香对拜就是了。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表现是什么?是咳嗽、鼻塞、头痛、恶寒‥‥等等,对照上述所说的那些数据,一看就知道通通都是肺经生病时的表现症状,怎么会是膀胱经在生病?再一把脉,会发现大部分外感,表现出这些咳嗽、鼻塞、头痛、恶寒‥‥症状的人,浮起来的都是肺脉,而两尺、两关脉是不浮的(少部分6脉俱浮,是已经1脉传6),再看所开方剂的药味,桂枝、麻黄‥‥很明显的,都是靶位归入上焦肺脾的药,又如何是膀胱经的药?开肺脾的药,为什么说生病在膀胱经,不是自打嘴巴吗?这种批漏状况百出,医院看重病患者,高烧几天不退,神智昏糊,对照上述诊断学的古数据,精神状态明明是热陷心包,病位已到心脉,一把脉,心脉是沈缓大(而阳明胃脉却没有什么特殊,内经说,独大、独小‥‥‥‥为病,以最有异样的那个为主角,最有异样者在心脉,可知问题症结在心经,而不是在阳明胃经),脉证两样证据都成立,但后代好6经者,则一直归在阳明经,合乎事实吗?一昏迷就已经涉及心经,怎么还在阳明经中转不出来?既没有脉的证据,也没有证的证据,两样证据都没有,不是空想臆测是什么?人命关天,学医可以这样模糊吗?还是连基本功都没打好?类似这种状况不胜枚举,这种情况不临证,就会说的天花乱坠,临证越久,就会发现漏洞百出。

要知医学不是「易经学」,也不是「儒学」,中医的证据虽不同西医,但仍是要看证据的,而不是不看证据的,证据在脉、症(证)二字,譬如火症要有火脉火证,寒症要有寒脉寒证,离开了脉证二字,就是天马行空,乱猜测一通,怎么说都行,医学可以变成「易经学」,也可以变成「儒学」,这都是不正确的。中医学不但要有脉证的证据,而且你要能告诉我,伤寒论等经典中描述的这段叙述,是临床中的哪一段,因为伤寒论必是临床场景之片段剪辑,是临床是事实,那么,和现代医学对照,就能说出是那一段场景(可以是一个病种,也可以是一个症状,或一个情况,但一定有可对照的事实,而不是无法比对或描述的空理),说不出来的,就有问题了。

或问:可是我以太阳膀胱经来辨证,药开了也是有效啊,这又是怎么解释?

A:辨证是太阳膀胱,但开的药是肺经,当然有效,本来大多数的外感,都是在肺系。辨证是太阳膀胱,但却开的药是肺经的药,不是更显示自打嘴巴吗?错误的套用六经,结果就是只能满足在日常小感冒,再来呢?就走不出去了,如果是学好玩的,套有趣的,那没差,总有某个比例会套中,如果是要上场,以身体为战场,与死神相搏斗的人,没有把这些问题,彻底搞清楚,绝对不妥当。有人说,中医是模糊的,这种说法不对,这表示你学的系统有问题,正确的中医理法是极度严谨的,不容许模糊的,不能多一味药,也不能少一味药,岂能容许你不明不白的套方,里面多了那么多味不相干的药,或是其中有一味药,你不知道它在这里面是扮演什么角色的?或是它的角色份量有多重?这都无法容忍(不管生姜、大枣、甘草都一样。能容忍药开无效或是方向不对,但无法容许,任何一味药,你配置的份量或功用,你自己有一丝一毫的不清楚),病人不是白老鼠,试想,如果你的父母、妻儿是我的病患,你愿意让我模糊吗?

或问:伤寒论或中医,是辨证不辨病?

不只伤寒论,我们可以上看内经,下看诸病源候论、千金‥‥,中医所有医书的条文,主要探讨四样东西的交互关系,→→→病种、脉法、证(症)候、病机,就是这四样东西的交互关系。为什么要这四样,并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因为历代医家长久的探讨之下,发现缺一不可,要不然,大家当然希望能省则省,所有历代的医书,都是以这四样为中心。伤寒杂病论也不能例外,把这四样拿掉的话,伤寒论已经拿掉90﹪的内容了,再对照内经、诸病源候论、千金‥‥等书,拿掉后也是几乎内容都空了。

伤寒论没办法只辨证不辨病,辨证一定要在辨病的底下,不辨病,拿什么当辨证的主体?空气?你辨的是谁?太阳病、湿病、痉病、风湿病‥‥‥这些都是病种或病况的名称,辨病的目的,是要先掌控一个疾病大概的轮廓,心里才能先有个谱,而辨病又根值于辨脉,因为脉合外证(症)之后,可以知道病的种类和病况,而证就是几个几个症状或体征的集合体,同时由脉合证,又可以互相交叉比对病机的判断正不正确,所以说,四者缺一不可,这是中医要独立运作的必要条件,并不是说要或不要的问题,而是非得如此不可。

学伤寒论或其他经典,如果只辨证不辨病、不辨脉、不辨病机,就只能在一些小感冒中还能运作,把这些只辨证不辨病、不辨脉、不辨病机的人,医院去发挥,马上穿帮,你不要看这些教授大师,医案中写的多动听,说西医多差多差,他的伤寒论多强多强,通通整队医院去,先把每个病床上,病人得什么病的卡片拿掉不给看,让他自己独立去医,没有挫咧等才有鬼。临床会表现出头项强痛,发热,恶寒‥‥可以涵盖的病种范围有多广?肝炎、败血、肿瘤、脑膜炎、血液病、外感、内痈、结核、高血压、感染寄生虫‥‥‥‥每一种都可以有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这些现象,难道这些都是桂枝汤就能处理?会有这种错觉,那是因为很多初学中医的人,在家里只会碰到医小感冒,无形中等于已经先限制了病种的范围,界限在常见的小感冒内,才会有这种错觉,以为辨证就能使用,走出外面,所有的大小病种十来科一次一起混淆进来,不精脉诊,能区分的出来才有鬼。不要看那些大师的医案,写的脸不红气不喘的,这是因为病患或西医,初诊时就已经告诉他,这是西医现代的什么病,他听到这个病名之后,基于对于医学的常识,心中已经先有个轮廓了,然后才能继续大声的讲说西医很差,他要辨证,才能接下去继续运作,今天,你把西医提供的资源完全撤掉了,连病名都不给他,大师还接的下去吗?把他骂的西医整个撤掉,大师也完了。

再探讨下去,有的人说,肝炎、败血、肿瘤、外感、内痈、结核、高血压、感染寄生虫‥‥‥‥这些病名都不用管它,只要有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的证型,通开给桂枝汤,这就是辨证论治!是这样吗?先想清楚你的答案再回答!这种用药法,其实不是辨证论治,而是瞎套一通!试问这个过程中,你「辨」了什么呢?根本没有,这是「核」症套方,是「核对」外症拣方,而不是「分辨」不同病机而论治。辨证论治必须根值于病机,不管是「异病同治」,还是「同病异治」,都是根值于「病机」上,才会成立,而不是根值于「外症」,因为不同的病机,可以表现出相同的外证(症),病机是有特异性的,可以依赖的,外症却是没有特异性的,不能够依赖的。如果你懂脉,脉一把,脉证再合参:

◎肝炎虽然头项强痛,发热,恶寒‥‥但这些症状的原因,是肝经黏毒,疏泄不利所造成的→→→→从肝经黏毒论治。

◎肿瘤虽然头项强痛,发热,恶寒‥‥但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瘤毒干扰,机体神经反应过敏所造成的→→→→从瘤毒破积论治。

◎败血虽然头项强痛,发热,恶寒‥‥但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伤口菌种入内大量感染,头项强痛,发热,恶寒都是机体反抗机制所造成的→→→→从清热解毒攻下论治。

◎外感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症状是外感所造成的→→→→从解表论治。

哪一种才是辨证论治,哪一种在鬼混套通方,不是一清二楚吗?事实很残酷,也很痛,但早日看清楚,未必不是好事。

懂病种、脉法、证(症)候、病机四样东西,中医才能独立运作,有的人说,我们甘愿在西医的后面提鞋也没关系啊,提鞋当然没关系,那是有雅量,但,西医给的病种或病情(病况)判定,就是正确的吗?你就相信吗?跟在他的后面,不怕他错,你也跟着错吗?不怕机器也有故障的时候吗?如果他判定的病种病况准确度,能达95%以上,依附西医则没关系,但问题是,事实上,可能连60%都不到(欧美国家可接受的准确度是60%),而老祖宗给的病种、脉法、证(症)候、病机四样东西联合运用,对于病种或病情(病况)的判定,准确度甚至可以达到90%以上,为什么不用?很多大师的医案,西医随便给个病名,也就傻傻的跟着医,这对吗?这不对,应该是你自己要用上面四样东西来判定西医说的对不对,自己还要重新核定了才算数,然后才有接下去医的动作,临床上,推翻西医原判的比例,至少可达四分之一以上,感冒误判成吃太饱、肝癌说是肝硬化、青光眼误判是头痛、癌症说是筋骨酸痛、更多是根本没判断、继发性的高血压不找出来、一律归入原发性的、药源性的问题当成疾病在医、胆管梗阻或肾源的胆固存升高、当成原发性的像傻瓜一样在长期吃药、大便梗阻说是肠癌、乳房肿块良恶性混淆成一团,没切片就先割‥‥‥内行的人,知道我在讲白色巨塔里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有什么脆弱的医学瓶颈,况且,西医庸医不算少,还认为我说的60分,分数打的太低吗?还以为病种病情病况,依附在西医上,不用自己再把关,不用自己再检查过就放行吗?

是啊,很多人说学中医不用精脉诊,不用精脉诊你试试看,就等着挫咧等,快中风的、快心肌梗塞的、罹癌快挂的,快洗肾的,肝炎的‥‥,不精脉诊无法手一按,马上查到有异样,事先跟病者先摊牌讲好,后面接下去的医疗动作是没有输赢的,否则,一医,哇,挂了,中风了,看你有几条心命应付医疗纠纷?。脉诊是小道?这是外行话。

文革的时后,一些坐在办公室的学者,就专门搞这一些小动作,因为文革要破除旧思想,而内经这些有涉中医医理和脉法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反动思想,整个文革要作的,就是走向弃医存药,执方疗病的路,这种流弊一直存在,延续下来,一些坐高位的学者,看不懂伤寒论,也不会把脉,如芒在背,很没面子,总要想个法子来解决。病种、脉法、证(症)候、病机四样东西,干脆病种、脉法、病机通通写几篇论文,把它否定掉(脉法则或浮或沈不必分部,大概装装样子唬弄一下,要不然老百姓旧思想,一定会注意你有没有把脉),你看,多轻松,也不用学生来问我那些我答不出来的问题。

我也知道啊,这样多轻松,仲景是谁?答:是一个我们无法预测的圣人,年前他写了一本很奇怪的书,里面是什么不知道,就是一本像易经这样玄奇的书,而这本书可以治万病,不要问我这本书是临床上的哪一段,我也不知道,总之,它很玄,你要使用它的时候,就是看你有什么症状(里面的脉法不要看,那是伪写的,金匮也有可能是假的),对照一下,如果症状类似,就是用那条条文所附的方,如果用了没效,就是你没背熟,不是书的错,其他的就不要问我了,因为圣人不可测。你的教授是不是这样教你学伤寒论?没有觉得有什么异样吗?其实,这是在执方疗病,哪里是在辨证论治?病机病位都没有,何来辨证论治?如果这种方式是辨证论治,那今天菜市场卖锅贴的老王,早上在书局买了一本秘方大全,下午开始拣方套病,他也可以说我是在辨证论治啊!是辨证论治没错啊,他有认真核对每条秘方条文的差异处,就像你认真核对伤寒条文的差异处,然后选一个最佳方案,又隔一天,就可以开始治疗隔街的小陈了,说不定你的伤寒论,整本还通通收在老王的秘方大全里呢,多么廉价的中医啊?

是谁把病种、脉法、病机去掉,把整个中医转成症状→→→套方、秘方的猜猜看世界?是谁杀了中医,使整个水平低落?正确的中医,是要越清楚越好,因为人命关天,不能容许有模糊含混之空间,多一味药少一味药都不容许自己开错,开错一味药,自己都会几天吃睡不稳的,岂能容许整方套的莫名奇妙。江湖卖艺式的中医则相反,什么都越模糊越好,模糊才能混水摸鱼,最好再加入一些神秘事物,跟你打模糊战。

伤寒杂病论中的编排是正确的,先有辨病在前〈太阳病、阳明病、湿病、痉病‥‥‥〉,然后底下再条列各种辨证,辨证的条文里,写明脉象和症状群的特异点,以供比对其他相类似的条文或病症,这种写法是正确的,影响到后代的医书,从千金‥‥到后代的赤水玄珠、张氏医通、医学入门、万病回春‥‥‥无一不是按照这种格式在编排,使四者能合而为一。辨病、辨证(症)、辨脉、辨病机,都是需要的,现代学中医的人,只认识辨证(症),而对其他不熟悉,这是发展中,过份强调辨证(症)后的一种畸形。

◎辨证也要辨病。每一种疾病,都有自身一定的发展过程和自己独特的规律性,先掌握各种疾病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再来的辨证就能更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要辨证。单纯的辨病专方专药,没有灵活性,固执而不通,个人体质不同,病机有差异,也要考虑到。

◎要辨脉。临床上无法辨证的地方甚多,糖尿病、慢性肝炎、肾脏病、肿瘤‥‥‥太多的情况都没有外症表现,无法辨证。另外像脾瘀、脾毒、痰淤相夹、虚中带毒、燥湿相兼、多脏腑兼夹‥‥‥‥数千个中医病机,都隐藏于脉中,却不显于外表(药王脉学四相人形图),这些都要脉诊才有办法。脉诊一定要和其他三诊互补。

◎要辨病机。病机才是根本,要透过外证(症),看到和抓出,其背后的病机和病位所在何处?那才是疾病的真正本质,伤寒杂病论和其他经典,都要用这种读法来读,而不是补风抓影,只根据外症核对条文,执方疗病交差了事,病位病机何在?全不探讨,自己不去抓出来,笼统带过,模糊一团,这种读法,一辈子还是不知道伤寒杂病论和其他重要经典,里面到底写些什么?

关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本质,来源,和一些相关的问题(二)。或问:伤寒金匮的体系,大致上已经圆满完成了,所以后代医家的书不用读?作者:陈建元

或问:伤寒金匮的体系,大致上已经圆满完成了,所以后代医家的书不用读?

答:这种经方派、时方派,或南方派、北方派的划分法,不知起自何人?但绝对不正确,没有这种分法,也昧于事实,这种分法,是生意人市场区隔的生意手法,试图把中医〝宗教化〞,故意制造出来的伪命题,这种说法,就好像鼓吹学生学数学,只要学加减法即可,不需要学乘除法,是一个违背事实,无稽的伪命题。年前的伤寒杂病论完成后,当然是中医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后面还有更多的里程碑,不能只满足在年前的成就。从有伤寒杂病论之后,历代官方考试都把它列入必要项目,可见其重要性,但,除伤寒杂病论之外,像病因学、脉学、诊断学‥‥很多学科也会同时列入必读,说明白一点,每个人都会读这本书,但中医的研究,必须涉猎更多的书,人家会10本,而你只会1本,岂不是自暴其短?光读几本经典,是远远不够的,伤寒杂病论再怎么厉害,也只是2世纪之前的经验总结,涵盖面有限。

伤寒金匮中的体系,并不圆满完整,很多还只是分散的片段经验收集,架构刚建立,未成系统的地方甚多,需要后代医家,补充或创新,才能完整成系统:

譬如病因学: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搏,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这其中就少了「七情内伤」这类病因,直到年后(公元),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才算补充到一个较圆满的境地,成为目前中医,仍通用的病因分类法。

譬如对中风(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从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都一直混杂在外风当中,是风非风,混淆莫辨,直到刘河间,才指出并非外风,而是内风,从此才真相大白,施治有明确方向。

譬如药物学:伤寒金匮中,就缺乏清热解毒类药物的数据和使用经验。

譬如对病机学的认识:〝内经〞中无〝痰〞字这个医学术语的记载,到了仲景,开始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并列,这时是混同一论的,到了隋唐至宋其间,痰与饮开始分别立论,并开始明辨对〝痰〞和对〝饮〞的治疗手法,有所不同。

譬如外感部分:伤寒论偏重于对「寒」这个病机的探讨,对外感「风寒」论之甚详,但对外感「风热」、「风毒」之类,只有几条数据而不齐,后代从起先,每一个外感病例,都一律当成「伤寒」来医,到后来发现行不通,很多外感病例,不是「伤寒」,而是「伤热」,足足花了千余年来找证据和观察,才补足外感,也有「风热」、「风毒」等病机的存在。

从伤寒金匮中,要找出百来个未完成的区块,并不会太难,‥‥‥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诊断,病机,脉法,药物,治则,‥‥各方面,后代的医家,莫不是承接前代医家的成就,努力的向上爬,一层一层的把楼房盖上去,补足未补足的地方。中医学发展到年前的伤寒金匮,是总结2世纪之前中医学的里程碑,但,其后的年来,也竖立了不少里程碑。内经、伤寒金匮是地基,地基打稳了,就应该往上爬,哪有人一直杵在那边赞叹地基、沾沾自喜、杵着不走,抓住了一个,却丢了全部,号称能一本通行无阻,岂不是三分面加七分水————十分胡涂?

现代有些生意人,用市场区隔的手法,故意把伤寒论拱出来,利用一般人的崇古心态,加入一些自己瞎编的故事情节,先把伤寒论加以神话,制造一本独尊的神话假象,然后再自己和伤寒论链接,制造背光效果,消费伤寒论,以塑造其中医教主教母的地位,并试着把中医〝宗教化〞化,这是要注意的,只要能多查数据,对中医各科的发展史和沿革经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自然不会被唬弄耍的团团转。

再谈伤寒杂病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书。作者:陈建元

A:这又是天底下一件怪事,倡此说的学者,可能没做考据,更可能脉学全不涉略,否则,一本那么大的古四大经典之一→→→「脉经」摆在那边,为何全没看到?。要知叔和编辑的,不只「伤寒杂病论」一书,还有一本「脉经」,脉经成书后,一直受到很大的重视,其后的隋代,医事人员不但要背出各种脉诀,而且要能实际操作,如此才能过关,再其后的唐代太医署,宋代太医局,都将脉经列入官方考试必修科目,脉经是古代的四大经典之一,由于受到官方的重视,保存并无断层。

脉经既然保存相对完整,要解开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把脉经拿来一对照,答案自出。脉经中,有五分之二的内容,就是现行本「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几乎全部内容。脉经的内容,基本上有10家脉法的数据收在一起,删掉脉经中的四时经、脉法赞、内经素问、针经九卷、扁鹊脉法、华陀脉法、难经、24脉、杂家脉法这9家的数据,再删掉新撰那几篇基础数据,其他剩下的,大概就剩下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除非是不熟悉上面诸家脉法的数据,看不出叔和是从何处剪贴过来的,就不知从何删起)。甚至,因为脉经把整本的伤寒杂病论都塞在里面〈叔和是以脉学的观点,切入来看待伤寒杂病论的,非仲景原始的6病编排法,也非后代误套的6经编排法,从仲景成书后的八百年间,基本上,都是抱持这种观点,以病、脉、证、病机,治方,这5样为中心〉,所以,目前一些伤寒杂病论遗佚的仲景佚文,在脉经中都还找的到,譬如小儿杂病、阴阳毒(注1)、积聚病、妊娠产后诸病、妇人杂病等篇目,都比现行本的内容更齐全完整。

由此可知,伤寒杂病论在叔和时并没有分成两本(叔和只晚仲景数十年〈仲景→→年上下,叔和→→~~左右〉,相去不远,也有数据说叔和与仲景弟子卫汛有交游,不知真假?),而叔和当初所整理的,其实并不是现在所说的「伤寒论」,而是「伤寒杂病论」全书,此事证据甚明。旧说伤寒杂病论原有16卷,叔和只有10卷,是遗佚了「金匮要略」,这又是不思考逻辑在说话,要知伤寒论有方,金匮有方,金匮方剂量,近伤寒两倍〈其中五分之一的方剂,一模一样,更多条文或方剂,只是对类似病种的前后比对,或是同一方的前后衍生方,也显示二书关系分不开〉,金匮的方剂、条文,都比伤寒论多,也就是说,金匮比伤寒还大本(现在的伤寒论比较大本,是因为加入大量约公元年后的诸家批注,删掉后,原文就剩一本小小的),在比例上,10卷丢掉6卷,要丢也是丢掉较小本的伤寒,而不是较大本的金匮。事实上,对照脉经的内容,就可以知道,叔和编辑的,其实是「伤寒杂病论」全书,而不是只有「伤寒论」而已。全部的内容,基本上没丢,而是「卷」,可能有大小,就像我们现在有32开、16开等版本一样,大本10卷的内容,可容纳小本16卷的内容,依方便阅读的通用书本版面编辑来看,这是合理的。

这种前面一人错,后面跟着一卡车错的现象,在中医的数据中,到处都是。譬如在方剂学中,近代的资料,常看到介绍仲景金匮肾气丸,底下批注会说,汉武帝曾病消渴,服此丸愈,然后喻嘉言接着唱和,说,饮水一斗,小便一斗,‥‥‥舍此安从治哉?汉武帝(公元前~~87),汉献帝(公元~~),汉武帝比汉献帝至少早年,会吃到年后,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岂不是见鬼?这很明显是生意人卖药丸的,为了推销肾气药丸,瞎掰编出的情节,后面一不注意,则一人错,后面跟着一卡车错〈昔汉武帝病消渴,张仲景为立此方,药止八味,故名八味地黄丸,诚良方也→→这段叙述,在很多古书都可看到〉,中医文献中,最喜欢引经据典的谁说谁说,而,自己全不去追到源头,考据谁说谁说的真相,原来都是后面盲从的一卡车,三人成虎,三人说曾子杀人了,大家就以为,曾子真的杀人了,诸如此类,学者宜加注意(这种文献盲从的情况,就是在台湾、大陆的官版教科书,也很常见)。

(注1)

现行金匮的阴阳毒纪录: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脉经中的阴阳毒纪录:

阳毒为病,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喉咽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有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升麻汤主之。

阴毒为病,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或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甘草汤主之。

脉经中的描述更齐全,金匮中的描述,尚不知道这是描述什么病,脉经中的描述,则补足现行金匮中的缺文,是标准的疾病现场写真,病、脉、症、治四样齐全。由脉合症状表现来看,已经知道阳毒阴毒,其实指的是毒蕈类中毒,和药物中毒,并不是后代教科书中,乱猜一通的疫毒或红斑性狼疮。阳毒的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是吃到神经型的毒蕈(如捕蝇蕈、斑毒蕈、斑褶蕈‥‥),所引起的狂燥症状。面赤斑斑如锦文,是此类毒蕈会引起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所以说面赤斑斑如锦文。或见鬼,是吃到精神型毒蕈(如牛肝蕈、鳞灰蕈、光盖伞属‥‥‥),所引起的神经幻觉。身重腰背痛、下痢,都是共通症状。那为什么会吐血、唾脓血?这是因为没处理好,或是继发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变或应激性溃疡,所以引起继发性的出血〈吐唾血〉。为什么说有的是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这是因为有些毒蕈,是食后15~~30小时才发病,之所以会被当成伤寒,是因为初期有些会有畏寒的症状,并不是指外感,仲景原来的6病分类法,详见伤寒论金匮要略第13条的那段黄底字。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则是指药源性的药物中毒,也能引起胃黏膜病变,类似阳毒。阴毒也是误食毒物的蓄积中毒症状,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身如被打,这些都是毒物中毒后,胃肠型的标准症状和神经肌肉疼痛。很明显的,因为这些症状,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也没有引起出血等阳性征,所以仲景把中毒的症状,依照表现程度,分成阴阳两类。为什么说或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这也是指药源性的药物中毒,剂量不正确、炮制不完全、煮法不正确,连续吃几天后的蓄积中毒症状。甘草汤主之,毒物中毒,用甘草剂来解。

◎再谈伤寒杂病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书。

以上面的阴阳毒为例,其实,不管是伤寒论,还是金匮要略,只要会脉也会证,把脉和外症表现联合起来看,每条条文,都可以在临床现场中,被找到相对应的那一段场景的所在位置,指出这是医疗现场中,什么病的哪一段场景。换言之,整本伤寒杂病论,其实就是仲景的现场纪录簿,就是仲景大致归类后的医学观察纪录。

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不是一本没头没尾的荒唐天书,更不是所谓的法的规则书,也不是一本深奥要思悟一辈子,百思不得其解的玄书,要救苦扶危,解除疾病的人,怎么可能会写出这种空泛不知所云的怪书,这是不合逻辑的。前代的医家,为了怕后代重蹈覆辙,所以把他观察到的疾病表现和演化等过程,大致的分类之后,写实的描绘下来,事情就是这么的单纯,这才是伤寒杂病论中的真相和原貌。当你把每条条文都还原成每个病种的现场片段之后,仲景的6病,到底是怎么归类的,到底是在讲什么?马上真相大白,哪有解不开的道理!

感恩!

谢育和大夫



转载请注明:http://www.nqjpo.com/zlff/11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