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治疗方法 > 随笔文章人生三宝

随笔文章人生三宝



转载自杨培增所著图书《我是你的眼》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年

年7月6日,重庆医院眼科与白塞病联盟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白塞病联盟暨葡萄膜炎之家病友联谊会,在重庆医院的大礼堂举行了学术和科普讲座。下午2点我以“心路、思维、艺术、人生”为题,作了4个小时的讲座。

在心路这一部分里我主要回顾了自幼研习中医,后来考上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后来致力于葡萄膜炎诊断、治疗以及研究的整个过程,并总结出我人生的三个体会和经验,即感恩、珍惜和坚持,我将它们称之为我的人生三宝,它们伴随着我一路走来,使我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在人生和事业的舞台上有了酸甜苦辣,使我感悟到失败给我带来的财富,领略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一、感恩

我出生在河南北部一个农民家里,贫穷和艰辛的生活是我过早地懂得了感恩。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感谢爱人和儿子多年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小学、中学、大学老师,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及许多老师对我的指导、培养和提携,感谢许多亲朋好友、国际友人及合作教授对我工作的支持,也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葡萄膜炎研究中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更感谢全国各地及部分来自海外的患者对我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葡萄膜炎的所有知识,是他(她)们成就了我的事业。正是这样感恩的心,使我多年来不敢懈怠,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对待每个病人,不算是富裕还是贫穷,都一视同仁,关爱有加,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责任心为他们解除痛苦。每周两天的门诊,通常是从早上8点到夜晚9点、10点,甚至到夜间12点,最晚一次竟是到凌晨2点。

经常有人问我累不累的问题,说实话,不累是假的,但医生为患者祛除病痛的责任感使我感到人生价值所在,每当我穿上白大褂坐在诊室的时候,就好像一个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一样,就像坐在考大学的考场里,所有的组织和器官都动员起来,高度紧张的大脑活动,使我忘掉了烦恼,忘记了口渴和饥饿,甚至忘掉了上卫生间,有时连续工作8个小时、10个小时,都顾不上喝一口水,顾不上去一次卫生间。

我曾自我调侃地说“上门诊的时候连呼吸的时间都没有”。说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也的确是事实。患者赶到重庆,带着希望和企盼,在短短的就诊时间里要把病人最初发病的情况、最初的诊断、所用药物及用药的反应、病情演变、全身情况和所患基础疾病等要弄清楚,并把目前病人的眼部表现、过去用药后的效果及作用搞清楚,确是一件不易的事情,虽然疾病有普遍性,但每个病人都有其特殊情况,要掌握这些信息并制定出适合每一位病人的治疗方案,绝非易事,需要医生全神贯注,甚至需要他将生命倾注在这一诊病过程中。也正因为如此,每次门诊之后,大脑的兴奋状态需要几个小时才能逐渐退去,绷紧的神经往往需要通过自己努力转移注意力才能舒缓下来。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长年的临床工作已使我自己在意识和身体上都适应了这一状态,正像我在《医生能用什么拯救你》一文中指出的已进入了“鸦片精神”状态,也即是这种工作习惯已进入到生理状态,已成为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我曾在我写的第三本葡萄膜炎专著《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的生命已不属于我自己,它已经属于全国葡萄膜炎患者。看到许多葡萄膜炎患者治疗后恢复光明,想到这么多葡萄膜炎患者惦记着自己,听说不少病人在佛前祈祷保佑自己的时候,我知道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更使我懂得了感恩!

一个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种幸福,一位有能力的医生能用自己的医术、智慧、爱心和激情为患者看病,那是无尚的幸福。自己虽无惊天动地之举,但每天都在做着治病救人的事情,患者不远千里从祖国各地前来诊治,把眼睛、光明和未来托付给你,那是一声的幸福!感恩使我获得了一生幸福的感受!

二、珍惜

如果说感恩使我懂得了回报,那么,珍惜则是我回报所有帮助我的人、回报社会、回报这个时代、这生我养我的热土的最重要的方式。我无数次地告诉自己,要珍惜生命赋予我的每一次苦难,珍惜上天给与我的每一个机会,珍惜给每个患者治病的机会,珍惜与同事们一起工作的缘分。正是这种珍惜,使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

我的父亲是位农村医生,早年在张学良东北军中做马夫,后来学了些兽医知识,后辗转到陕西宝鸡做兽医,并学了些西医知识,解放前回到家乡做农村医生,为农民诊治疾病。父亲50岁时生我,在我10来岁时就有意识引导我学些西医知识,并鼓励我学习为病人注射的技术。每当夜晚邻近村子有需要注射的任务时,我总是替父亲代劳。再后来父亲在诊病时总是带着我这个“小尾巴”出诊。

我清晰地记得父亲告诉我的话:“每个病人都不一样,即使都是感冒的人,病情也会有很大差别,每次看病都是学习的机会,一定要用心学习。”

当时我虽然不能完全明白父亲话的用意,但自那时起就慢慢养成了认真观察患者病情的习惯。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有很多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到后来即发展成了肺气肿和肺心病,出现下肢水肿和腹水。病人不能平躺在床上,只能端坐在床上,非常痛苦。这些病人通常需要抗感染、强心、利尿等治疗。用于强心的常用药物是毒毛旋花子甙K,此药的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如剂量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现中毒现象。为了观察药物的作用和毒副作用,我通常为患者静脉注射此种药物后,就长时间守候在病人床边,不断观察,有时竟是彻夜守候以观察病人的变化。没过多久,我就能根据每位病人的情况使用准确的剂量,病人用药往往数小时后即有大量排尿,1到2天即能够平稳睡下,而不会出现毒副作用。从这些患者中我逐渐悟出了珍惜每一次诊治疾病和观察疾病机会的重要性。

博士毕业时我留在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当时学校搞了个中青年优秀论文评奖活动,经过报名初选后,对入围者进行答辩,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中山医科大学是一所久负盛名的医学院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济济,要拿到这个奖还真不容易。一等奖、二等奖对眼科研究生和医生来说更是不容易。当年还没电脑打字,所做幻灯都是手写的,为了争取拿到这个奖项,更确切地说是珍惜这个锻炼、学习、提高的机会,每次我都认真准备,反复修改,有时幻灯稿前后修改10次之多,试讲也不下于10次,直到最后自己完全满意为止。在连续参加的中青年优秀论文评比中,我两次获得一等奖,两次获得二等奖。当时有人对我说:“这个奖不算什么事,你费那么大劲干什么?”我笑了笑,对此不置可否。实际上4次答辩的准备,已使我在素材的准备、幻灯的制作、演讲的节奏和技巧把握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使我尝到了珍惜每一次机会所带来的甜头,也养成了我认真严谨的习惯,使我很好地应付了在以后人生中数以百计的大大小小的答辩和演讲,也为我在治病救人和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攀登铺平了道路。

记得在年,我以课题负责人的身份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研究的主要疾病是葡萄膜炎。当时此类项目在生命科学部(包括农业、医学、林业以及涉及所有生命研究的领域)每年仅有5项,医学只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部分,在医学中眼科比起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肝脏疾病、艾滋病等只能算是“小儿科”,在眼科中葡萄膜炎比起角膜病、青光眼、视网膜疾病等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因此,要获得该项目的可能性简直是微乎其微。

出人意料的是,我们的项目通过了第一轮评审,接下来是第二轮答辩,要从第一轮评审的8个项目中淘汰3项。可以说初选的项目个个都是非常强的项目,不得不承认的是,就我们的团队的基础和实力而言,明显逊于其他团队,因为我们的文章基本是发在眼科SCI杂志上,这些杂志的影响因子(代表杂志的学术影响力)远远低于基础研究以及其他很多学科杂志的影响因子。

珍惜每次机会,不要错过每一次机遇已成为我人生信条和做事基本原则。在接下来准备幻灯的日子里,为了弄清楚每一个问题,我先后查阅了数百篇参考文献,为了修改每一张幻灯甚至每是一句话,我能花上整个晚上,反复推敲和琢磨,以求把每张幻灯都做到完美和极致。

在最后答辩时,我们的项目顺利获得通过,获得万元的资助。会后一位评审专家对我说:“你们的团队实力和基础确实比不上有些团队,但你做的幻灯是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你讲的是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打动了评委,评委认为把钱给你们是完全可以放心的。”这位专家的话,虽然对我们有褒奖之嫌,但也道出了我们成功获取该项基金的关键所在。

珍惜每一次为患者诊治疾病的机会是一个医生良好的品质,它已经成为我从医几十年的习惯。

年夏天去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开会,在回来的旅途中可能因吃的食物有问题而出现了腹泻,一天下来没有吃一点东西,回来的当天刚好是我门诊,同事们都劝我把门诊停掉,待病情好转后再出诊。腹泻确实使我浑身酸痛,无一点力气。但当时想到这么多患者坐飞机、坐火车提前一天或几天就到重庆等我出诊了,其中不少的人都买了回程的机票或车票,一些初诊患者在未得到诊治前通常是非常着急的,此外还有一些类型的葡萄膜炎的救治是刻不容缓的,耽误一天就可能失去最佳治疗机会,就可能出现无可挽回的后果,患者把恢复光明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只要能撑得住就不能让患者错失治疗的时机。那一天我拖着一天未吃东西的虚弱身体,在门诊将近个病人全部看完,待到晚上8点时我才到急诊科输液。

还有几次因为出差回来时飞机晚点,有时甚至是一夜未睡,门诊当天还是照样出诊,以珍惜每次为患者诊治葡萄膜炎的机会。正是这种珍惜和认真努力的态度,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爱戴。不少患者对我说:“找到你为我们诊治,我们就放心了,你就放心大胆治吧,即使在你这里治不好眼睛,瞎掉我们也不后悔了。”

也正是这种信任,是我每天都有如履薄冰之感,唯有珍惜每一次诊治机会,倾尽我全部的技术、爱和智慧,为他(她)们解除痛苦,才能对得起这些患者朋友!

当你每时每刻珍惜每一次机会的时候,实际上珍惜即变成了一种自觉和习惯,在诊治每一位病人时,珍惜每次诊治的机会,也就变成了一种责任和爱。换句话说,为患者解除痛苦的责任感和爱心是由一串串珍惜联系起来的。懂得珍惜才会付出,才会品尝到它带来的硕果,才会感悟到成功的真谛。正是这每天的珍惜使我在不厌其烦的病史询问中感受到了快乐,在乐此不疲的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人生价值所在,使我一点一滴地掌握了葡萄膜炎这一类疾病的临床特征、进展规律、致盲规律和治疗方法,才有了在治疗葡萄膜炎中的那份云淡风轻的淡定和从容……

三、坚持

有人说过,人的智商大抵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能否坚持上。此话虽然有些以偏概全的味道,但也不无道理。

我出生在河南农村,当时的农村生活特别艰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在我小学二、三年级时就帮着家里干活。当时最常做的一件事是放学后下地割草,用来喂羊和积肥。那个年代不知道为什么庄稼地里、道路两旁就是没草,与我一起去割草的小伙伴到晚上回家时总是轻松地扛着篮子的草回家,而我割的草总是扛不动。这主要是他们总是捡大棵草去割,并且是割着草玩着,而我一到地里,不管是大颗草还是小棵草一律不放过,一刻不停地在割。到后来就没有人跟我一起割草了,因为他们父母亲看到他们孩子割得草比我割得少的多,总会拿我做例子,训斥他们的孩子。

当时村里人都说我勤快,不偷懒。我也慢慢知道了干活中不偷懒是会有收获的,割草这么一件小事所养成的坚持习惯为我以后工作中的踏实、不懈怠和坚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使我受益终生。

在初中时,语文老师郭华民对我写的作文给与了很好的评价,并鼓励我要多写、常写。当时我记住了老师的话,每天一篇作文,可以说是雷打不动的。记得在夏天有很多蚊子,坐在煤油灯下做作业、写作文,双脚常被蚊子叮咬得体无完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母亲给我准备了一大盆水(盆是土窑烧的,有40多厘米高),我把脚泡在水里,这样就避免蚊子咬脚了。正是在这样差的环境下,使我完成了每天一篇作文的“神话”,使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我日后撰写医学专著、中英文科技论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正是由于多年养成的坚持的习惯和锻炼出的毅力,使我独立完成了两本葡萄膜炎著作:《临床葡萄膜炎》(杨培增著,万字,年,人民出版社)、《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杨培增著,万字,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了《眼科学基础与临床》(杨培增、陈家祺、葛坚、吴德正主编),《葡萄膜炎》(杨培增、李绍珍主编)、卫生部五年制规划教材《眼科学》第七版、第八版(赵堪兴,杨培增主编)等多万字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发表了多篇医学文章,其中以英文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的有多篇。

我所从事的专业是眼科中一种相对常见的疾病,叫葡萄膜炎。葡萄膜炎是一大类疾病,病因和类型有上百种之多。很多种感染性疾病如梅毒、结核、艾滋病及其他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都可引起或伴发葡萄膜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炎症性肠道疾病、牛皮癣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白癜风、全身性血管炎、白塞病等均可引起或伴发葡萄膜炎。此外,此类疾病多呈慢性或复发性炎症,因此不少患者需长期复诊和治疗。医生要正确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往往需要准确了解它们伴随的全身性疾病、以往眼病发生和复发情况以及治疗用药和效果。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发现绝大多数葡萄膜炎患者是在门诊治疗。医院中门诊病历都是病人自己保存的,待下次就诊时由病人把原来的病历拿给医生看,以帮助医生了解以往的诊断和治疗用药情况。实际上不少病人在治疗随访过程中由于病历丢失、毁坏等多种原因,难以将原有病历带给医生,这就给诊断和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带来了很大困难。由于病历的缺失、资料的不完全,医生对该类疾病经验总结、诊疗水平的提高也几无可能。因此,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葡萄膜炎诊治水平还相当落后,可以说是眼科中最薄弱的一个领域。

为了总结经验、提高葡萄膜炎诊治水平,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即萌发了保存门诊病人的病历的想法。从我博士毕业后第一次门诊开始,我把这些病人的病历写成两份,一份记录病人主诉、主要病史、临床检查结果、所用药物的简单病历,交由病人自己保管;另外一份由我自己保管,在我保管的这份病历中,详细记录了病人第一次发生葡萄膜炎的情况,当时的诊断、医院复诊和用药的情况、对用药的反应、药物的副作用、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有无全身性疾病、伴有什么样的全身性疾病、这些全身性疾病与葡萄膜炎之间的关系,等等。

保存病人病历看起来是一件非常简单事情,但实际上困难重重。我博士毕业时在业界和患者中尚无知名度,病人依从性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另外这类病人流动性特别大,今天看这个医生,明天又看另一位医生。曾经有一位病人告诉我,他患葡萄膜炎后一天曾看了3位教授,在一周曾就诊了10多位专家,如果我们把门诊病历保存下来,病人就诊其他医生时医生对以往的诊治情况不清楚,不利于患者治疗。再者,要保存病历要增加很大负担,特别是在询问病史方面,一个人即可能花去20分钟或半个小时的时间,有时候仅写病史即写满整整一页纸,比常规门诊要多花5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我坚持询问病史保存病历不到3年时间,即把我国常见葡萄膜炎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搞得一清二楚,病人首诊时,有时问上三两句话,即使没有对患者进行眼部检查,即可大致判断出患者所患的葡萄膜炎类型。可以说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使我对葡萄膜炎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有质的飞跃和提高。

随着在业界知名度的提高和在病人中声誉的提高,全国各地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在随后的科研任务日渐繁重及承担了单位的一些行政工作之后,时间显得越来越不够用,但是自幼养成的“坚持”习惯,硬是让我把这项保存病历的工作坚持下来了。近10多年来,我招收了不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一课是问病史和书写病历,虽然此项工作有些枯燥乏味,但就培养一个人的毅力而言的确是一项很好的课程。现在我每周有两天的门诊,一般每天诊治的病人多达余人次,从早上看到夜里9点、10点、11点甚至12点,再忙再累,详细询问病史、完好保存患者资料这项工作从未间断过,也从未马虎过。

时光荏苒,23年过去了,我已保存了上万份葡萄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我们总结我国葡萄膜炎的疾病谱系、临床表现、临床进展规律、致盲规律和治疗经验积累了第一手资料,成为我们葡萄膜炎病因、发病机制研究的最宝贵的资源。基于这些资料,我撰写了3本葡萄膜炎专著(万字),发表了篇SCI论文,这些工作使我们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和4项省部级二等奖。也正是这样一种小的不起眼的收集病人资料和20余年的坚持,使我们的诊治葡萄膜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多年的葡萄膜炎知识推广和普及以及葡萄膜炎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还有与全国眼科同道,特别是与眼免疫学组的各位专家的通力合作,已整体上提高了我国葡萄膜炎诊断水平,也把我国眼科界曾是最薄弱的葡萄膜炎推向了国际先进行列,特别是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已处于先进或领先水平。根据web数据库统计,我们团队近5年发表的SCI论文总数和影响因子(反映文章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国际葡萄膜炎团队中已位于第二位。国际著名免疫学和葡萄膜炎专家对我们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著名的葡萄膜炎专家、美国前葡萄膜炎学会主席Rosenbaum教授评价其团队是国际葡萄膜炎领域最富有成果的团队之一(“Prof.Yang’steamisbe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哪家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在哪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qjpo.com/zlff/2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