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相关医院 > 苏世独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规范治
苏世独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规范治
林明楷葛坚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编者按
多年来循证(evidence-based)医学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使我们深知,前列腺素类药物是POAG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临床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其病例资料也正是最佳的“证据”来源。AAO青光眼指南指出,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初始治疗,为使更多的眼科医师走好青光眼药物治疗的第一步,《国际眼科时讯》与爱尔康公司联合举办了苏世独“例”——青光眼优秀案例 张某某,男,43岁,因左眼视力下降2月余就诊。
现病史: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下降,无伴眼红、眼痛、视物变形、虹视或其他不适。查Vod:0.12戴镜0.5,Vos:0.2戴镜0.6;Goldmann基线眼压Tod=(14.1~17.3)mmHg,Tos=(25.7~30.6)mmHg;前房深,房角开放,眼前段无特殊,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晰,右眼C/D=0.5,左眼C/D=0.9,OCT检查显示左眼神经纤维层明显变薄,中心视野为管状改变,疑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思想压力大,要求先用药物治疗;试用曲伏前列腺素[苏为坦?(qn)],噻吗洛尔滴眼液(bid)治疗1个月,眼压波动在20.8mmHg~30.0mmHg之间;遂改为联合用贝美前列素噻吗洛尔(qn)、布林佐胺滴眼液(tid)、溴莫尼定滴眼液(阿法根,tid)1个月,开始Goldmann眼压降至17.7mmHg后逐渐升到29.7mmHg;再将贝美前列素噻吗洛尔改为曲伏前列素噻吗洛尔(苏力坦?)滴眼液(qn)2周,眼压控制在20mmHg~23mmHg之间;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建议入院手术。
术前检查:双眼矫正视力1.0,眼压Tod=15.7mmHg,Tos=20.6mmHg,中央角膜厚度nm(od)/nm(os),前房轴深2.88mm,视乳头右眼C/D=0.5,左眼C/D=0.9(图1),房角宽;OCT示右眼神经纤维层厚度正常,左眼神经纤维层薄(图2);右眼视野正常,左眼视野为晚期改变(图3)。
主要诊断:左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晚期)。
手术方式:左眼引流钉植入术(.11.5)。
术后处理:术后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qid)、眼膏(qn)。1周内眼压10mmHg以下,第2周眼压11.7mmHg;术后1个月眼压28.1mmHg,滤过泡局限,滴溴莫尼定(阿法舒,tid)+滤过泡按摩;术后第6周,眼压25.7mmHg,滤过泡包裹,行针刺滤过泡分离,结膜下注射5-Fu(5mg)qd×3;.3.9复诊,Goldmann眼压Tod=16.3mmHg,Tos=13.9mmHg,滤过泡弥散,贫血状。
讨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视神经病变,其特征是获得性的视神经萎缩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丢失,病理性高眼压是造成视神经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且无其他可能引起上述病变的眼部及全身疾患,眼压升高时房角仍始终保持开放。根据基线眼压峰值水平及视功能损害情况分为:高眼压型(基线眼压21mmHg,青光眼特征性视杯扩大和神经损害)、正常眼压型(基线眼压≤21mmHg)和高眼压症(基线眼压21mmHg,视功能正常)。本例用药前完成基线眼压测量及视野和视神经纤维厚度检查,诊断明确;根据视功能损害程度、基线眼压水平及患者年龄,初步设定患者的目标眼压应为12mmHg左右。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降眼压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激光或手术等方法。可应用的局部降眼压药物:(1)前列腺素类衍生物;(2)β受体阻滞剂;(3)α2受体激动剂;(4)局部碳酸酐酶抑制剂;(5)拟胆碱能类药物。根据患者的目标眼压和药物的降压幅度,选择单一或者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治疗。本例患者设定的目标眼压低,一开始即选择联合用药,前列腺素类衍生物因使用方便、全身副作用少而首选使用;但降眼压效果不满意,遂增用到4种药物,不过眼压始终没有达到靶眼压水平,最后患者接受滤过性手术,眼压控制良好。
本例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出现不同类型前列腺素类衍生物的替代使用,主要是基于药物作用受体不同、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存在差异考虑,这种替代开始有效,但很快出现眼压反弹;固定联合制剂在需联合用药的患者应是最佳选择,可以减少用药次数,提高用药依从性,临床上正被广泛接受。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可以作为部分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首选治疗,也可用于部分药物治疗患者的替代治疗,本例患者年纪不大,视功能损害严重,目标眼压低,而药物不敏感,激光治疗估计难以达到靶眼压水平,因而直接选择对眼内干扰少的引流钉植入术,但与小梁切除术一样,术后必须面对滤过泡相关并发症,必须对滤过泡的进行精心维护。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
点评本例,男性,43岁,据病史与检查结果,左眼原发性开角青光眼,晚期的诊断应可确立,看起来颇为简单容易。但是认真仔细地以临场逻辑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原发性开角青光眼诊疗共识和(或)指南要求,牵涉到原发性开角青光眼诊疗中的几个基本和重要的临床问题,它们困扰着的不仅是年轻的青光眼医生,也时常令资深者两难。
(1)患者右眼能否诊断为原发性开角青光眼(早期)?从循证眼科学要求的“证据”来看,尚无明确OCT、视野,眼底彩照,杯盘比异常的证据,不作“早期”诊断是理性的,但必须告诉患者“要定期随访”。
(2)患者的“基线眼压”是指哪一种类型的“基线眼压”?区分清楚哪一种类型“基线眼压”对制定患者“目标眼压”个体化治疗的至关重要。“基线眼压”有3种情况:①从未用过降眼压药物;②用降眼压药物洗脱2-4周者;③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后。
(3)患者左眼的目标眼压/靶眼压应设定在什么范围?
已如前述,目标眼压的设定应该参考诸多参数,例如年龄,病情,中央角膜厚度(CCT),杯盘比,视野,乃至血压状况。按照各国青光眼诊疗共识与临床经验,简要来说,依据视野平均缺损指数(MD)与杯盘比来判别病期:早期患者MD≤6dB,中期(进展期)患者6dB<MD≤12dB;晚期患者MD>12dB。早期患者目标眼压设定为≤18mmHg;中期(进展期)患者目标眼压设定为≤16mmHg;晚期患者目标眼压设定为≤12mmHg。例如该患者C/D为0.9,CCT为μm,MD>12dB,而且年龄只有43岁,目标眼压应当设定为<12mmHg,而且要持续达标!!
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选择确也颇费心思。综合分析与个体化治疗是不二选择。药物、手术、激光治疗同等重要性。具体到该患者,如果首选手术治疗,或许效果会优于先药物再手术之选。如选择药物治疗,该患者应首选固定配方合剂,因为单剂药物的治疗不能使该患者的眼压降低到目标眼压。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瑗垮畞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鍖椾含鍝娌荤櫧鐧滈鐨勫尰闄㈡渶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