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恶性青光眼 > 饮食治疗 > 男子被诊断患癌放疗30多次转5家医院发现
男子被诊断患癌放疗30多次转5家医院发现
昨日,石先生和妻子在租住宾馆内向记者介绍情况,为搞清病情,他前后跑了6家医院,病历加起来厚厚一叠华商报记者闫文青摄
“当初按恶性肿瘤治疗时,我住了60多天院,医院给我做了30多次放疗,总花费9万多元,可我患的是腹腔结核。”昨日,患者石先生说。去年,身体不适医院诊断为腹腔恶性肿瘤,经两个多月治疗后,医院等5家医院诊断为腹腔结核。随后,石先生按腹腔结核治疗至今,病情明显好转,医院明显误诊了。
诊断为“恶性肿瘤”治疗63天花了9万多元
石先生是宁夏固原人,从去年9月起,因感觉腹部不舒服,医院没查出结果。年10月8日,石先生来到西安,医院检查后,10月9日,医院以腹腔恶性肿瘤让他在综合内科住院治疗。经过检查,石先生被诊断为腹腔恶性肿瘤、胸腔积液(右侧、少量)、淋巴结继发性恶性肿瘤和腹腔积液。从去年10月9日到去年12月10日,石先生共住院63天,放射治疗35次,各项治疗费用共.13元。
12月11日,石先生出院时的诊断仍为:腹腔恶性肿瘤、胸腔积液(右侧、少量)、淋巴结继发性恶性肿瘤和腹腔积液。出院医嘱中提到30天后入院进行化疗。“医院让我立即化疗,可我身体状况不允许,才说好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化疗。”石先生说。
医院诊断均不是恶性肿瘤
出院后,石先生回家休养,可他总觉得有疑点。“恶性肿瘤就是癌症,但医院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癌症,医院看看。”
今年1月2日,医院住院检查后,被诊断为腹膜结核、胸腔积液等病症,并没有恶性肿瘤。1月10日,石先生出院时,医生建议尽快在结核病院就诊,进行专科检查及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随后,石先生回到宁夏,又在医院、宁夏回医院、医院进行检查,医院的诊断结果均为结核病,未发现恶性肿瘤。今年5月,医院检查,诊断结果同样为腹腔结核。
自1月10医院出院后,石先生一直按腹腔结核病进行治疗至今,病情明显好转。“医生说我只需要口服药物抗结核就会康复。”石先生说。
如何避免被误疹
误诊的原因十分复杂。一个病人的误诊涉及到医生、病人、疾病本身、医院设备条件和社会等诸多因素。诚然,医生在接诊病人中及时准确地查出病因,并给予合理的施治是关键。但作为患者如果积极配合医生是可以减少误诊的。
临床上有些误诊的确是由病人自身的主观因素造成的,这往往会影响病史、体征和检查结果的真实性,从而严重地干扰医生的思维和认识,导致误诊。
常见误诊的病人方面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隐瞒病史
有的病人有难言的隐私,怕影响自己的声誉,不愿向医生坦露真情。
夸大病情
不少患者就诊时怕得不到医生的同情,在诉说病史时夸大病情,把医生的注意力和判断引入错误方向。如一些老年高血压患者本是轻度属一期,因夸大自觉症状,医生又忽视全面多器官检查,误诊为重度,不适宜的加用降压药,结果诱发心绞痛和脑中风。
缺乏合作
我在接诊病人时,常遇少数患者缺乏合作,他们诉说病史漫无边际,杂乱无章,常偏离医生引导性问话,答非所问。特别是在繁忙的门诊中造成病史采集不全,在体检时又不太合作也易导致误诊。
盲目求医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分科越来越细。这对各专业疾病的深入研究虽有益,但也给患者求医带来不便。例如一个青光眼患者因头痛、恶心、呕吐就诊内科,诊断“胃肠型感冒”,治疗无效,转诊神经内科,并做了很多检查,仍治疗无效,最后请眼科医生会诊才确诊为青光眼,因辗转延误而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这个病例虽不能完全归咎病人就诊的方法错误,因为病人不可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误诊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医生一方。但是,病人选择的就医对象缺乏针对性,在客观上为正确的诊断增加了困难。
迷信权威
有些人常托熟人、找关系,找名家权威看病。专家在接待属于自己专业范围内的病人时确诊符合率较高,但慕名而来的病人所患疾病并非都属于自己专业范围,只能凭主张印象暂作诊断。如果对专家过分迷信和盲从,很可能南辕北辙,造成误诊。
[